孔子仁学的话语结构——孔子仁学思想新探(一)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4-09 09:27:00 ] 作者:涂宗流刘丹 编辑:studa9ngns
摘 要: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职分。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我”与“他者”应该和谐一致。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我”与“他者”和谐一致。
关键词:仁学;人文主义;我;他者
孔子仁学,是以修身、齐家、治·大学·经》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
孔子仁学产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有周至春秋,卿、大夫有“家”,诸侯有“国”,周天子有“天下”;有“天下”者,为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有“国”有“家”者,为奴隶社会的奴隶主贵族;有“天下”有“国”有“家”者,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以层层分封而立家、建国、有天下,建立了属于奴隶主统治的“社会大家庭”。如何保持奴隶主统治的“社会大家庭”的稳定?周代统治者在夏、商两代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周代的制度。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 周代制度的依据就是“礼”,“礼”既是孔子仁学出发点,又是孔子仁学的归宿。
周天子的最高统治权是从商代统治者手中夺过来的。周代统治者认为“天命”无常,有德者得“天命”,商纣王“无德”,因荒淫无道而失去“天命”。所谓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关键在于“德性”。所谓“德性”,就是要保持人民对自己的信任。而这种“德性”,必须以“修身”得之。因此,产生于周代社会的孔子仁学则认为“德性”是政治领导不可分割的一个向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发生了天崩地裂的变革,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文化失范局面。夏、商、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的宗法等级制度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天道失落,社会结构松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个人社会地位出现了“三后(虞、夏、商)之姓,于今为庶”[2]的戏剧性变化。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传统天道的失落改变了人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在天人问题的大背景下,孔子特别重视人,尊重生命,从人的视域来思考文化与人的价值与意义,重新思考文化的终极性与神圣性、文化的神性与人性等问题。
1、什么是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学话语,多见于《论语》,部分见于《礼记》之《表记》、《中庸》、《仲尼燕居》,以及《孔子家语》等。
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
“仁”,三达德之一。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3]“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4]“仁”这种德行,表现在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5]“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
孔子仁学的话语结构——孔子仁学思想新探(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