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抒情——玄言诗
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形式,是东晋时期主要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末年而盛行于东晋。
历史上,经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后,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那些文人士大夫便托意玄虚以求全身远祸,到了西晋后期,这种风气,逐步影响到诗歌创作。尤其是到了东晋,佛教的盛行,使玄学与佛教逐步结合,许多诗人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老子)之旨归,赋乃漆园(庄子)之义疏。”《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还指出“过江(指东晋)佛理尤盛”这虽反映了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但其实质已与王弼、何晏、阮籍、嵇康等早期玄学大不相同。西晋后期,玄学成为门阀士族的思想理论,这种理论又经东晋支遁诸人之手,与佛教思想结合起来,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精神状态。
玄言诗在东晋的兴盛,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东晋玄言诗的发展,还与佛教的大肆流行大有关系。东晋文人的玄学心态与佛教思想的合流,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在思想上,支遁注的《逍遥游》给这首诗给予了新的含义并为众人所接受,东晋的士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处于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
他们没有采取老庄以至阮籍、嵇康那样鄙弃功名、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心隐”,无论在朝在野,只求适意而已。他们以幽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当时无论是方内名士还是世外高僧均无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谈和诗酒风流,东晋玄言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发生巨大影响的。
东晋历史上两位最重要的宰辅王导和谢安,皆善玄谈,处理朝政也追求清静,“时王导辅政,主幼时艰,务存大纲,不拘细目”(《晋书·庾亮传》);“为政务在清静”(《晋书·王导传》);谢安“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晋书·谢安传》)。当朝的这种心态对东晋文人影响很大,玄言诗的兴盛可以说是这种心态影响下将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的结果。
东晋玄言诗有其独特的特点,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从现存的玄言诗来看,这些诗的确淡乎寡味,缺乏形象。当时玄言诗人虽多与名僧交往,但玄释合流,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在现存的玄言诗中,没有多少佛学的痕迹,即使在名僧支遁的诗中,
22,玄言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