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家访,对学生的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素质加强培养,完善道德人格。
过程: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的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它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它可以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它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家访工作是我的一个重要“法宝”。我走访了每个学生的家,对有些学生我曾家访过十几次。家访工作帮我解决了许多无法在学校解决的难题,也摸索到做家访工作的一些经验。
家访工作要及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之撞击产生火花,燃成照亮他前进的火把。
事例:
“老师!雷xx又在学校门口了,没戴红领巾!”一早,班长气喘嘘嘘地来报,正在拼命改作业的我一听此信息,加上跳绳比赛的泄气结果,更加懊恼不已,但是为了班级分数,我忍住了,立即拿出一条红领巾给班长,要他赶快给雷xx送去,好让他进来,心理想着:等你上来好好问问你为什么昨天刚说过就又忘了!你心里还有没有我们这个班级啦!!
班长跑上来了,消息是:雷xx不见了!我心里一惊:坏了!难不成又逃学啦!?我赶紧再叫一位学生一起去校外找找看,看看还在不在。结果:仍不见任何踪迹。
中午还没来。下午一放学,我马不停蹄地跑去雷xx家,去探个究竟。“咚咚!咚咚!”终于有人来开门了,是他爸爸,一见他爸的脸色就知道他爸又对他“动刑了”,我心里更急了:这孩子性格蛮倔,又不太爱说话,这岂不是让我更难开展工作吗?
孩子被反绑进房间里,房门已经被这孩子多次用钝器砸了一长方形窟窿。
我给他爸使了个眼色让他先避让一下。我透过那窟窿与孩子展开了谈话……
交谈过程:
说是谈话,其实不然,孩子听见我来了,已经委屈地梗住了喉咙说不出话来了,只能我问,他点头或摇头来应答。
“你这个傻孩子,”语气亲切,爱怜地,“怎么因为没戴红领巾就不进校门啦?你知道我们大家有多担心你吗?”他泪汪汪地看看我。
“是不是语文作业不会做,又没完成?”试探性的、很平常地说话。他的眼泪掉下来了,轻微地点了一下脑袋。
“那老师不是说过,不会时来问老师吗?”他无语也没点头摇头。
“你想回学校吗?”他点了点头。
我边问边下意识地解开了门把上的绳索,我在窟窿里看见孩子从他的小床上起身,手搭在了门锁上,我一喜,高兴啊,以为他欢迎我进去呢!一推门,没动静啊?“他是紧捏着锁必灵,不让我开门进去呢!这该死的东西!”他爸气呼呼地说。
原来如此,我一直蹲着说,希望他能主动为我开门。没用。
我忽然间记起:这孩子最讨厌同学不信任他会完成作业,自尊心很强,很要面子!我马上轻声地说:“你看,老师一直蹲在外面跟你说话,都被邻居听见了,他们要是知道了,多难为情啊。”咦!神了!他按住锁必灵的手松动了,开始在拧了!门开了!!
我进入了房间,把门带上了。我轻轻地坐在他的小床上,为他擦去泪水,他抽泣着,求援似的看着我,很信任我地看着我。我的心一下子就软到了极点,我稳定了一下情绪,对他说:“孩子,这就是你睡觉的地方啊?”
这是一间横七竖八堆放着很多物件的、杂乱无章的房间,里面还有一股难闻的,好象是尿素味,我循臭味看去,门框边上还真有一只装满了尿的痰
家访活动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