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二讲 《论语》与儒家道德教化(精选).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主讲:陈少明教授
中山大学哲学系
《中国哲学史》
第二讲《论语》与儒家道德教化
一、《论语》的体裁与思想结构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记言与记事(由经导向子、史之学)
以记言为中心的叙事(人:言与行)
故事中的“言”:对话
对话与文章的区别:背景、对象、预设
理解古人对话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
《论语》是儒家的第一记录

朱熹:“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

现代解读的习惯(当作一部学术专著来研究):仁的困惑
二、孔子的施教方式:以“仁”为例
1、原则性论断: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其共同点是:不仅对行仁的具体事项作出评断,而且
给出了评价的理由或原则。
2、通例
通例也分不同的类型,触及性格、行为规范等等。
说及性格如: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说及行为有: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此外还有一些观察经验: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这些通例不是原则,是对某些行为现象的直觉判断。
它既不是从上述所说的原则直接推导出来的,即看不出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也难以应用到其它的问题上。
但它涉及的现象被类型化了,在同类的经验范内也对修养或行为起示范作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起举一反三的效果。
3、辨疑
有原则、有通例,但仍然有例外的情形。下面对话,表现孔子为弟子解惑的功夫: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三、反思德性伦理
《论语》所呈示的对于“仁”的施教方式,内在于儒教致力于人的人格完善的目标。它不是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教化实践。
第一,《论语》中反映的以“仁”的观念为中心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道德实践的经验。

第二讲 《论语》与儒家道德教化(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kuan143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