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人教版)
一、任务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这个单元所选主要都是有关四季的,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单元目标中,除了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大意,还要品味诗优美的语言。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古诗,在诗歌内容上,它们都是写景的;在诗歌形式上,它们又都是抒情的。由此,可引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
2、品味其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上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诵读并堂背诵;
2、品味诗歌的语言。
(二)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
四、时安排:2时。
五、教学过程
<</SPAN>第一时>
学习内容:
《观沧海》、《次北固下》
1、导入新:(介绍背景)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主问题]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写的?
追问:
1、“观”是什么意思?看
2、怎么样“看”的?东临碣石远眺
3、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岛。
海水荡漾,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堂背诵。(分八组)
《次北固下》王湾
1、导入新
唐诗发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果说将这四个阶段比作一个人的四个时期,那么王湾就是一个介于少年和青年的高中生。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水的作品,《次北固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令为楷式”。由此,这两句
七年级上册古诗首教案(人教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