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汪集街中心小学李华荣教学目标:“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突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小组交流,开拓思维。教学难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假设情况与实际情况之间脚的只数的变化,从而解决鸡和兔的只数问题。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适当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亲历列表、图示、假设等解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习方法:学生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小组合作、取长补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学具准备:表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老师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是什么书呢?(课件出示书的图片)《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师生交流后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也就是中国古代的趣味数学题“雉兔同笼”问题。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们现代人还在研究它,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它。那么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揭开这个秘密!【设计意图】利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数学趣题直接导入新课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数学文化的悠久与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出示例1,获取信息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人手,我们把题中的35个头和94只脚改成8个头和26只脚。(出示例1)这是我们研究数学的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板书:化繁为简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指生回答)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二)介绍列表法(1)猜想。师:要求鸡和兔各有几只,我们先来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多点几名学生猜测)(2)验证。师:到底谁猜对了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解决问题要有理有据,不能随意猜。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样的条件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首先要知道鸡和兔一共有8只,其次鸡的腿和兔的腿一共有26只,所以我们必须要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看等不
“鸡兔同笼”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