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散布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具有虚假性、广泛性、快速性、破坏性特征。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危害体现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离、责任感的缺失及网络行为的失范。防范网络谣言的有效模式是构建政府、学校和媒体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关键词] 网络谣言;大学生;对策
网络提供给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公众在享受生活服务、创造和分享健康文化的平台的同时,也承受着网络化负面效应的冲击。近年来国内外网络谣言事件,如“碘盐防辐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谣言甚嚣尘上,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征
网络谣言是个人网站(网页)、电子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即时通讯等网络工具传播的,旨在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时事话题相关,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根据概念的界定和分析,网络谣言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虚假性
网络谣言的含义是在“谣言”内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辞海》对谣言的解释为:
“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消息”。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越来越接近,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对身处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2、快速性
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提高了人类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据CNNIC第27次报告,“2011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每一天网络上都产生数量庞大的信息,采取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形式,以“爆炸性”信息或“趣味性”信息吸引网民眼球。
3、破坏性
“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那些未知的风险,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利弊共存的问题。”新兴的网络媒体是极重要的战略阵地,对国家安全、社会人心影响巨大,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谣言世界中,久而久之,民众失望的不仅仅是网络本身,而是网络背后的现实世界。
二、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
当代大学生“反思与批判意识,不愿再一味地信任权威的意见、服从父母的安排,而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思维空间、个性特色和处事风格”。网络呈现的弊端对大学生危害主要体现在:
1、主流价值观的偏离
“不同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的碰撞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转型必然促使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冲击原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身心尚未成熟、思辨能力简单,对网络世界的多元化思想尚不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容易遭受负面事件和网络风险的冲击,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自身陷入到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
2、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2011年3月伴随日本地震海啸的发生,有学生就通过QQ平台相互转发因海啸造成核辐射泄漏致食用盐短缺的谣言消息,引发全国抢盐风波,酿成人心恐慌和社会秩序不安。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让大学生思想意识越来越偏离现实社会,夸大个人意识,漠视集体主义观念,逃避责任约束和道德约束,这些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淡薄,毫无社会责任心可言。
3、网络行为的失范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
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