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本体与工夫:从王阳明到黄宗羲.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杨国荣:本体与工夫:从王阳明到黄宗羲(2010-01-30 07:00:44)
在心学系统中,良知赋有本体的意义,致良知则表现为后天的工夫。本体作为普遍必然的理性原则,是先天的,但并不是超验的,惟有在后天的工夫展开过程中,先天的本体才能获得现实性的品格。但在黄宗羲看来,工夫的展开并不表现为先天本体的实现,本体即形成并体现于工夫过程,离开工夫别无本体。

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其主要论旨。在心学系统中,良知一开始便被赋予本体的意义,致良知则表现为后天的工夫,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逻辑地展开为本体与工夫之辨。与统一良知和致知的思路相应,王阳明更多地注意本体与工夫相即相合这一维度:“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92页,以下简称《全集》)。无内外意味着超越内外的对峙,其中包含着值得注意的理论意蕴。
良知作为本体首先表现为先天之知,这种先天意义上的知,往往具有逻辑设定的意味。王阳明说;“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书朱守谐卷》,《全集》第277页)就物理现象而言,水之就下,固然首先是一种时空中展开的必然性,但从命题形式看,“水无不就下”同时似乎又被理解为一个分析命题:“水”这一主词在逻辑上已蕴含了无不就下之意。同样,“人心无不知”,亦被赋予分析命题的形式:“知”并非由后天的经验综合而形成。尽管这种界定和推论在逻辑上的合法性颇成问题,但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它却被用来说明心与知之间的逻辑关系。事实上,当王阳明以先天性来担保良知的普遍必然性时,其思路亦明显地关联着逻辑的考虑:后天的经验总是与特殊的人伦相联系,道德原则的作用固然离不开经验活动,但其普遍有效性在逻辑上惟有来自先天之知。同样,就人的内在规定而言,凡是人,都有天赋的良知;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书魏师孟卷》)。在此,良知即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先天条件,并相应地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的逻辑标准:惟有具有先天的良知,才能归入人这一“类”,而从另一方面看,只要属于这一“类”,良知便是其必然具有的规定。
然而,逻辑上的先天性,与本体的现实作用并不彼此等同。从主体的体认看,良知虽天赋于主体,但在致知过程展开之前,这种良知并未为主体所自觉认识。就良知自身的存在而言,其来源固然是先天的,但离开后天的感应过程,它亦只是一种寂然不动的本体:“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传习录下》,《全集》第122 页)“感”和“应”可以视为后天的工夫,“通”则既是内容的展开过程,又是现实的作用过程。良知诚然在逻辑上先天而有,但其内容和作用惟有通过后天的感应(工夫)才能得到展示,在这一意义上,逻辑上的先天性亦似乎表现为某种逻辑上的可能:这种可能只有在工夫的展开过程中才逐渐获得现实性的品格。正是在此意义上,王阳明强调:“心何尝有内外?”“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同上,第92页)此所谓心无内外,亦即前文提及的本体无内外,而本体无内外的具体意谓,则是本体应落实于工夫。
本体与工夫的如上关系,在王阳明与其高足王畿(汝中)的严滩之辩中得到了更深入的阐发。钱德洪在《传载了这一段重要的论辩: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汝中举佛家实相幻相之说。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

本体与工夫:从王阳明到黄宗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水月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