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选读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非攻: 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节葬: 反对厚葬,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非命: 认为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 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尚贤:反对任人唯亲;要不分贵贱、不论亲疏,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让底层百姓有机会参政。非乐:否定音乐对人的调节作用,废除音乐(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占用了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兼爱朗读“三分文章七分读”1、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兼相爱、交相利”,对每个社会个体而言,有何好处?,墨子举了哪三个事例?墨子想通过这三个事例说明什么?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晋文公好恶衣----大臣们穿不好的衣服楚灵王好细腰----大臣们少吃饭越王勾践好勇----兵士们情愿被烧死, 牺牲生命以成名这三个事例说明:统治者的喜好对国家的命运有巨大的影响。兼相爱、交相利比上述事情简单多了,而且能给人带来好处,要做到何难之有?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兼爱的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罢了。全文共四段:第一段:说起“天下之害”的现象。第二段:论述“天下之害”源自“不相爱”。第三段:阐述解决“天下之害”的办法——“兼相爱”。第四段:实行“兼相爱”的途径。讨论交流墨子的学说迂阔难行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墨子的思想有何意义?兼爱
《墨子》选读使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