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俗哈萨克的传统饮食以肉食、奶食品为主,米面食品居次,喜茶,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单就肉而言,他们不仅吃牛肉、马肉、羊肉,而且吃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主要有煮、炒、烤、蒸等多种,其中普遍的当属手抓肉。“手抓”是哈萨克牧人的特殊肉食,也是招待客人的一道“名菜”。当您来到阿克塞草原上,热情好客的哈萨克牧人一定会铺好餐布,端出“手抓”,让您大饱口福。马肉,是最上等的食品,特别是遇有贵客,一定要宰两岁的马驹子招待。马的肋条肉,肥肠肉,脖胫肉,臂部肉,又被认为是马肉中最好的肉,要敬给客人。再若遇到庆典,则更为讲究,将羊尾巴油和羊肝子煮熟后切成片,与酸奶子一起食用,。奶制品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酥油、奶疙瘩、奶皮子、酸奶精、奶豆腐等。用羊奶做成的酥油,其色洁白,犹如凝霜,富有营养,牧民用羊肚子储藏起来,随时可以取食。奶疙瘩保存时间较长,又便于携带,十分适用游牧生活。哈萨克族人用面粉还能做许多食品,如包尔萨克、油饼、纳吾热孜饭等。此外,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面食叫“吉民特”,做法是将小米粉、红豆腐粉,酥油和白沙糖合在一起。这种食品是招待尊贵客人的上等食品。哈萨克族的生活里离不开茶。一般喜用砖茶,用水熬得很酽,加之盐、奶,饮时再加少许酥油,称为“奶茶”。也常用奶茶冲泡炒熟的黄米。通常,进餐必备茶,饮茶必备食品。在牧区,很重视早茶早饭,白天饮食时间不甚固定,晚餐较丰富。马奶酒是哈萨克族人最上等的饮料。每到夏季,牧场上的顶顶毡房里,都飘羊马奶酒的清香。哈萨克族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对马奶酒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夏天喝马奶酒,不仅能解渴,而且还可以充饥。如果有条件,定时定量地喝上一个夏季,又能医治轻微的肠胃病和其它一些慢性病。服饰哈萨克族的服饰别具一格。男子冬季一般头戴用黑羊羔皮、狐狸皮或水獭皮做里,外覆各色鲜艳绸缎,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顶饰猫头鹰毛的四棱尖顶帽(吐马克)或尖尖帽。夏天一般戴用白毡和黑平绒制作的分瓣翻边帽。上身内穿高领花边衬衣或条格衬衣。衬衣上穿坎肩,坎肩上穿短上衣,再套长袷袢。下身内穿白布长裤。外衣,冬春多穿用老羊皮缝制的皮大衣和大裆皮裤;夏秋多穿用棉布或毛布制作的长襟大衣和大裆皮裤与条绒夹裤。腰扎镶嵌有金、银。珊瑚、珍珠、玉石等饰物的腰带。腰带左侧多挂皮囊,存放杂物,右侧佩戴小刀,脚穿长筒皮靴。骑上俊马,英武洒脱。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异彩纷呈,极其讲究。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未出嫁的姑娘一般多戴“塔合亚”、“标尔克”和“包头巾”。“塔合亚”是一种用红、绿或黑色绒布制作,金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图案的硬壳圆斗形帽子。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标尔克”是用绸、布和水獭皮做的圆形帽,帽顶上绣花并有猫头鹰羽毛。在帽顶与帽沿之间有珠饰镶嵌。“包头巾”的四角绣有各种花纹。姑娘出嫁时,戴一种名叫“沙吾克烈”的尖顶帽。帽体用毡制作,外覆布、绒和绸缎,上面绣花并用金银珠宝装饰。帽子的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脸前。婚后一年之内戴这种帽子,穿红绸子做的衣服,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婚妇女。一年后换戴花头巾,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齐拉吾什”套头巾(用白布制作,类似盖头巾,大而宽,遮住头、肩及腰部,直到臀部以下,戴上后只露出面部),三、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佩戴的“克衣米谢克”绣有各种图案。年长的妇女或者子女多的妇女一般不讲究服饰,只佩戴花纹不太鲜艳的‘克衣米谢克”,或者只戴白色头巾。身上穿袖子绣花,下摆多褶,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短袷袢;冬季则穿条绒棉大衣。脚穿皮靴和套鞋。三、舞蹈哈萨克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走马舞》,哈萨克语“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比较古老的民间舞蹈,这是根据名曲《黑走马》创作的舞蹈。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等各种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体现。《擀毡舞》就是按民间艺人擀毡工序,把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晒毡等整个擀毡过程,用舞蹈体现出来的。相应的还有《挤奶舞》、《剪毛舞》等。相似的还有《劳动舞》,哈萨克语称“也翁别克比”,是一个集体舞蹈,表现出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狩猎也是哈萨克人重要的传统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如《熊舞》、《斗熊舞》、《瘸熊
阿克塞哈萨克族风俗风情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