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等。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他们开创了南朝的山水诗歌,扭转了玄言诗歌笼罩诗坛的传统,成为南朝诗坛的一个重大变化。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汉族。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谢聎,字玄晖,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嵇(jī)康: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谯郡铚人(今安徽省宿州西南),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等。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又程复兴趋势。清未渐趋衰微。竟陵八友组成: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简要介绍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南齐书·陆阙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作家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所作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故又称新体诗。“永明体”文学家们虽然在运用声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空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其中一些骨干成员,齐亡后仕梁,在萧衍、萧纲父子影响下大写轻靡柔艳的色情诗,成为宫体诗的主要作家。文学史上又称这—时期的文学风格为“齐梁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清姚范《援郭堂笔记》:“称永明体者,以其拘于声病也;称齐梁体者,以绚艳及咏物之纤丽也。”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旧称竟陵县,为萧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后亦有竟陵文学派。建安七子: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他们都亲受汉未离乱之苦,后聚于曹氏父子门下,又号“邺中七子”。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创作上各具个性,又具有有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共同风格,代表了建安时期较好的诗歌创作成就。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及蔡琰为代表的诗人们的俊爽刚健风格。他们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慷慨悲凉、质朴刚健,也叫做“建安风力”。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
正始之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