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雁”和“燕”的区别学生在默写古诗的时候。经常把“燕”和“雁”搞混。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背诵的时候是死记硬背,在写的时候不经思考的写;二是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太缺乏,不能理解两个字的文化内涵。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字。雁,《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雁属候鸟,在历史悠久的华夏之邦,是古人较为常见的禽类。因而古人物我相亲的过程中,赋予雁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雁在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文,写出边疆秋来,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睡。”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这种意象还有:王维《使至塞上》中“归雁入胡天”。二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滞留夔州。晚年多病,朋友失散零落,处境艰难,心里充满痛苦心情。自己就像这只孤雁一样,离群落单,和家人离开故地,与友人分散。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意象还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等。由于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比如: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等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ān,一个念yàn。读yàn时,《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鸟类的一科,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是侯鸟。古诗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比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葛天民
注意“雁”和“燕 ”的区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