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在纷繁复杂充满各种利益诱惑的现代社会,作为记录时代进步与发展,与形形色色人和事打交道的新闻人,如何独善其身,经受住各种诱惑,做一个有良知、合格称职的新闻工作者?除了加强学习,“增强免疫力”外,坚持新闻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政治永远是一个主导新闻的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阶级都对自己统治下的大众媒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似乎成了一种规律。如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初期有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部门的瞒报,谎报信息,致使社会上的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后来由于卫生部门每天都在媒体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公众公布“非典”疫情变化情况,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各地的抗灾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指导,疫情很快被控制了。,必须顾及由信息带来的经济压力。播什么样的信息,能不能给自己的媒介和单位挣到钱,这在当前我国媒介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永远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但是当前不少媒体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最典型的就是“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的新闻丑闻。因为记者悄悄收下了金矿主送来的诸如金元宝等昂贵礼品。这个注定要载入新闻史的丑闻,使“新闻腐败”再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监督机制的缺乏,是新闻道德建设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道德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自律和他律(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乃至某些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机制来实现的。尤其在当代,新闻工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造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之一。要想彻底解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除了依靠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外,离不开监督体系。“我国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新闻自律监督机制。缺乏他律的自律自然显得苍白无力。”,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虚假乃新闻之大忌,五个W、一切细节、数据、引语、场景描述等等都不能失实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这既是我国新闻事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领导下新闻工作长期积累的传统。当今社会比较浮躁,在新闻报道中,由于记者自身业务不熟练,对某个专业知识不了解,或一味的追求时效性,追求轰动效果,在采访过程中不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认真核实细节情况,而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主观臆测,夸大事实真相,未对信息进行核实就刊载,缺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实的态度。尤其现在互联网应用到新闻媒介,网上信息比较泛滥,也缺乏严格的把关,有些记者根据论坛中消息未经核实就将其转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科院白领工资标准”记者根据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就一传十十传百的进行加工转载,最后竟把社科院的名字给挂上了。,比如说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导致有的受众缺乏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不加辨别的相信媒体,并且大肆宣传,跟风。尤其现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诸多虚假信息的冲击更是让受众措不及手,难以招架。
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