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收益分配管理
本章主要介绍:收益分配的程序、形式;股利分配政策和内部筹资;股票股利与股票回购等内容
第一节收益分配程序、形式及制约因素
一、收益分配程序
广义:息税前利润的分配、利润总额的分配以及税后利润的分配
狭义:税后利润的分配
(一)息税前利润的分配
主要包括支付债务资本的利息和利润总额的计算两部分,其中前者
优先于后者
(二)利润总额的分配
主要包括税前利润弥补亏损、企业所得税和税后利润三个部分。
(三)税后利润的分配
主要包括盈余公积金的提留和股利的分配两个方面
二、收益分配形式
(一)利息—债权人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
(二)激励性报酬—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
(三)股利或分红—投资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
三、收益分配的制约因素
(一)企业员工和管理当局的利益要求
(二)债权人的利益要求
(三)股东的利益要求
第二节关于股利政策的理论观点
一、投资决定模式
涵义:指股利政策制定的主体拥有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并且利用这种投资机会可以使公司价值增值。
二、股利决定模式
涵义:指股利政策制定的主体在非理想化的市场条件
下,无法准确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资本供给的变
动情况,因此,与资本利得相比,股利是一种更加可靠
的收益形式。
三、收益决定模式
涵义:指股利政策制定的主体在非理想化的市场条件下,虽
然不能完全把握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但是考虑到
市场需求和股东需求的双重作用,公司往往不得不按照这两
种诱因制定最佳股利政策。
形式:
(1)稳定的股利政策
(2)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3)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第三节股利政策实务
一、利润分配的程序
利润分配的顺序:
二、影响股利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
(一)法律因素
(二)合同限制因素
(三)股东因素
(四)公司因素
三、股利政策的主要类型
(一)剩余股利政策
是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
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当中留用,然后
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
步骤:(1)设定目标资本结构;(2)确定目标资本结构下
投资所需的股东权益数额;(3)最大限度的使用保留盈余来
满足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本数额;(4)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
资本已经满足后若有剩余盈余,再将其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
采用此政策的理由: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
本最低
例题
假定某公司某年提取了公积金后的税后净利润为
5000万元(也是公司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第二
年的投资计划需资金6000万元,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
为权益资本占70%、债务资本占30%.
解答:权益资本=6000×70%=4200(万元)
可支付的股利额=5000-4200=800(万元)
(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是指公司确定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
股利的政策。在这一股利政策下,各年股利额随公司经
营的好坏而上下波动,盈余多的年份股利额较高,盈余少
的年份股利较低。
采用此政策的理由:
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
少分、无利不分的原则。
缺点:
如果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 容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
觉,对于稳定股票价格不利,实务中采用不多。
11第十一章收益分配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