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生命化教育的物理课堂
方红德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学西樵分校,广东佛山(528211)
【摘要】“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核心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是很值得关注的。本文从关注学生生命、促进学生发展的“生命化”高度进行了探索,主要从“人本化课堂、人文性课堂、生活化课堂和发展性课堂”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试图在这几种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生命化人文性生活化发展性
为了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能在教学中落实实处,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应该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体现对学生生命关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然而新课程实施四年来,很多的课堂依然保持应试教学模式,教师不遗余力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对学生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很少关注,使新课标的理念停留在语言上,而没能落实到行动中。我认为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固然是产生这种现状的客观原因,但教师心中对学生主体关注的缺失和对学生生命的漠视是最根本的原因。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开展生命化教育,从关注和尊重学生生命的高度开展教学活动,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才能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张文质教授认为: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学生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为了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两年来,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了以下四种类型的课堂,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
一、构建人本化课堂,尊重学生的生命性
知识是教育的内容,也是学生生命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载体。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部分教师却把这一知识载体当成了目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各项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怎样更有效地向学生传输知识而展开,不自觉地形成了“知识本位”课堂。在“知识本位”的课堂中,教师心中只有“知识”,没有“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性”,没有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性”,建立“学生本位”的课堂,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在“学生本位”课堂中,课堂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生命、关注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为中心展开,各项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的。在“学生本位”的课堂里,学生也需要获取知识,但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的传输,也不是学生的“复制、粘贴和保存”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和主体间情感、意义交流的过程,知识学习不是唯一的目的,更多的是作为手段来促进智慧的发展、人格的陶冶和心性的完善,是促进生命完善与发展的手段。
在“学生本位”课堂中,教师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为了生命和谐而完整、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生命力”的作用。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知识)的想象、体验、理解、对话和探究等,使知识本身也赋予“生命力”的存在。
如何构建生命化教育的物理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