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背景介绍《在狱咏蝉》是骆宾王陷身囹圄之作。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诗》(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禅的意象蝉,是一种物候性意象,在中国的文人诗中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本属“微陋”之物的蝉在文人心目中完美起来,成为高洁人格的化身。受到士人美化的蝉,其实正是对象化的士人自身,是士人自身道德人格的美化。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诗人巧妙地动作了白头吟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也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物我在这里打成一
在狱咏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