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专题
肱骨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发症与预防技术的探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付中国姜保国张殿英徐海林王天兵陈健海薛峰党育杨明朱前拯芦浩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假体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质并发症及其预防。
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月,肱骨近端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脱位患者30例,,采用肱骨近端假体置换治疗。术后依Neer康复原则行功能锻炼。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应用ASE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术后6月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且与健侧功能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2例假体头上移半脱位,1例假体头下移半脱位,2例大小结节吸收。
结论通过对肱骨近端假体置换术中假体高度、后倾角度的选择,大小结节复位固定,肩袖张力调节及术后功能康复锻炼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为减少并发症和提高肩关节功能康复水平提供有益经验。
AO肩锁钩板的临床应用分析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骨科
林朋陈瀛王卫国李子荣
目的评价肩锁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原因及预防。
方法 2003年9月~2007年4月,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38例,完整随访27例,其中肩锁关节脱位17例,锁骨远端骨折21例。行切开复位,肩锁钩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随访3~37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全部6个月内愈合。1例钩板远端钩钩入肩峰,1例外伤致钢板近端螺钉拔出,无骨折及脱位再发生,3例肩关节外展<90度,取出内固定后症状缓解。术后6~8个月取出内固定,采用Karlsson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A级33例,B级4例, C级1例。
结论肩锁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可以解剖复位,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肯定,但须操作得当,选择合适病例,早期适当锻炼,早期取出内固定对功能改善有一定意义。
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上海 200433
禹宝庆张春才苏佳灿胡海波刘辉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与骨不连的内固定方法。
方法根据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骨折发生机制及骨折端的应力情况,利用镍钛生物记忆材料的特殊力学行为,而设计的一种专门处理此类骨折、骨不连的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临床上采用该接骨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例,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20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组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4~65岁,。骨不连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4~70岁,;其中采用普通钢板固定7例,三棱针固定8例,克氏针加钢丝固定2例,外固定架固定1例,石膏固定2例。
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本接骨器具有良好的耐疲劳与重复使用性,~ ,纵向压力152N~196N。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月~2年,。1例出现切口软组织的浅表感染,经局部换药2周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腕关节伸屈活动范围120°~140°,术后9~14周骨折线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骨折无成角畸形、骨折再移位出现,无骨不连发生,取出聚合器后无再骨折。
结论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符合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可以在骨折端产生持续纵向加压的作用,具有抗剪力、抗折弯力、抗分离、抗旋转作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动态MRI对臂丛根性损伤和颈髓损伤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滕红林王健沈权杨胜武陈雷叶澄宇
目的探讨动态MRI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以及与颈髓损伤的鉴别意义。
方法对8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作动态MRI检查,结合CT薄层扫描和肌电图随访;所有8例患者均手术证实为臂丛根性损伤。
结果本组患者在伤后早期1~2天内均无在椎间孔及椎间孔外的创伤性脊膜囊肿、神经根断裂等支持臂丛根性损伤的MRI异常发现;3例患者有颈椎骨折或颈髓损伤的MRI表现。伤后6~30天,平均12天后,均再次行颈椎MRI检查。患者均出现了典型的MRI的臂丛根性撕脱表现:表现为椎间孔及椎孔外臂丛神经走行处T2WI高信号的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移位和神经根缺失及走行异常等。CT发现横突骨折2例。
结论动态MRI检查对臂丛根性神经损伤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损伤节段定位准确,椎管外部分同样能够显示,无创,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等特点;其短期内特征性的动态变化易于诊断臂丛根性损伤,同时又能与颈髓损伤相鉴别。
带锁髓内钉(Foresight前臂髓内钉)在尺骨骨折中的应用
全军骨科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张伟佳吴克俭扬润功郭继东
目的介绍带锁髓内钉(Foresight前臂髓内钉)在尺骨骨折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自2004年6月~2007年2月利用
动态MRI 对臂丛根性损伤和颈髓损伤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