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因而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也就成为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二次大战后,众多区域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思路、战略思维和政策主张,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全新的经济发展观,对我国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经济发展理念的跃升,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章的重点在第一、二、三节。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经济增长的定义(1)统计学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指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或社会总产值的增加,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国民收入的增加。总之,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多或国民产出(output)量的增多。这里的“产出量”,既包括产品(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也包括劳务。因此,经济增长的内容,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2)库兹涅茨(S·s)的“经济增长”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3)库兹涅茨“经济增长”定义的含义:西蒙·库兹涅茨是美国经济学家,长期任教于哈佛大学,并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霍普金斯大学等处工作,197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1966年出版的《现代经济增长》中给“经济增长”所下的定义,可以说是经典性的,包含3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提供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或不断增长;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三,社会制度与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是先进技术得以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2、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在1955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了以下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1)自然资源和人类欲望;(2)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3)技术进步;(4)资本积累;(5)人口增长;(6)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刘易斯在1955年就提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上述6个方面的因素,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他对各种因素逐一分析后认为:“经济增长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包括运用资本的知识和技术)”,这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对不少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这种“资本决定论”或“唯资本论”,使不少发展中国家至今仍陷于泥潭而不可自拔。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简介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Nurkse),曾游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后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著称于世。(1)“贫困恶性循环”的具体内容:穷人的“贫困恶性循环”:贫穷收入少效率低收入少吃不饱身体差纳克斯认为,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也是如此。不发达国家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以下两个“恶性循环”:资本供给角度的“恶性循环”:收入少储蓄少产出少资本供给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本投入不足资本需求角度的“恶性循环”: 收入少购买力低下产出少投资引诱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本投入不足(2)纳克斯的悲观结论:纳克斯认为,上述两个“恶性循环”相互制约,相互加强,任何一个循环都无法自行突破而转为良性循环,因此,资本稀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经济停滞的局面难以改变。他有一句名言:“一个国家穷是因为它很穷。”可见,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
区域经济增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