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论《 都柏林人》 中的主题意象.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论《都柏林人》中的主题意象
作者:牛明哲
摘 要:本文从乔伊斯生平及创作特点入手,对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姐妹们》、《偶遇》、《阿拉比》三篇文章中所揭示的社会、宗教、家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联系对比乔伊斯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找出其中贯穿乔伊斯创作生涯的两个主题意象——精神瘫痪、流亡情节,从而对《都柏林人》在乔伊斯创作生涯中的地位有更准确的认识。 
 关键词:《都柏林人》  乔伊斯  象征  瘫痪  流亡情节
     《都柏林人》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以其意识流小说巨著《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闻名于世。笔者观察到和一般现代派小说家只注重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忽略了作品内涵不同,乔伊斯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正在于他对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新的同时并未放松对“人的本质”的关注。所以他确乎可被称为“文学大师”。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即人学”。在意识流小说这一特殊创作领域内,对人的本质的关注往往表现为作家对自身的深刻关怀和揭示。在乔伊斯的作品中,“自传性”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比如,《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创作原型就是乔伊斯由小学到中学、大学并最终走上艺术家之路的真实过程。《尤利西斯》的创作缘起也是乔伊斯在1904年回都柏林探亲时,与“斯蒂芬”相似的经历引起的。当与乔伊斯有过交往的海明威读罢《尤利西斯》前半部时惊呼“布鲁姆就是乔伊斯本人”。由此我们可以说乔伊斯既是先锋创作的带头人又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拥护者。而对于自己的创作是否属于现实主义,乔伊斯从来就毫不含糊,有一次乔伊斯对一位爱尔兰青年作家说:“搞现实主义,就是面对现实,世界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我写《尤利西斯》就是为求合乎现实。”
  乔伊斯的现实主义却非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是用象征手法调制过的现实主义。《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之所以让人们难以读懂,并非其本身难懂,而是由于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导致了文章的多意性。就如同康拉德所说的那样:“所有伟大的文学创作都是含有象征意义的,唯其如此,他们才取得了复杂性、感染力与美感。”可以说象征手法的运用贯穿了乔伊斯创作生涯的始终,这是乔伊斯文学创作的又一特点。乔伊斯第一次大量运用象征手法正是在《都柏林人》一书中。
《都柏林人》一书由十五个中短篇小说组成,按作者的创作意图将作品分为:少年、青年、成年、社会生活场景四个部分。《姐妹们》、《偶遇》、《阿拉比》三篇小说的主人公处于少年时期,作者这样创作的目的是想尽可能真实全面的展示都柏林人的精神世界,三篇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乔伊斯创作生涯中的两大主题意象:精神瘫痪和流亡情结。
《姐妹们》讲述一位神甫——弗林死于“瘫痪”,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神甫并非死于肉体上的“瘫痪”,而是死于精神上的“瘫痪”;“精神瘫痪”在《都柏林人》一书中贯穿始终,因为在乔伊斯看来整个都柏林就是一个“瘫痪”的中心。神甫致死的“祸根是他那只打碎的圣餐杯”。弗林神甫是都柏林老一辈天主教徒的代表,他坚信上帝的存在并不断以天主教教义教导少年,因而可以说他是天主教忠诚的卫道士。为了那只打碎的圣餐杯,他不停的忏悔,因为在他看来,打碎圣餐杯就意味着剥夺了他信仰宗教的权利。而身为神甫的他还要担负拯救人类灵魂的重任,所以他只能陷入无尽的自责当中,最终精神崩溃而死。从他死后“异常狰狞的脸形

浅论《 都柏林人》 中的主题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79947457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