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书法的风格流派小篆的风格流派多种多样,秦篆以《泰山》、《琅琊》二刻石文字为其代表,其字笔画粗细一致,横平竖直,圆起圆收。直画似陈玉箸,曲笔如弯钢筋,笔力遒劲,圆润通畅。字形基本为长方,结体平正对称,排列整齐均匀,世称“玉箸篆”。秦篆为后世小篆书体的发展变革树立了一个基本模式,使后代的小篆万变不离其宗,或多或少地留下秦篆的痕迹。汉代小篆风格多样,如《袁安碑》字形仍为长方,但用笔不似秦篆严谨统一,面是圆、方、尖笔皆用,笔画也不完全横平竖直,篆法也不似秦篆规范。《少室石阙铭》、《开亩庙石阙铭》字形近方,笔画粗细也不尽相同,篆法也不够严谨规范;《新莽嘉量》(王莽诏版)结体上密下疏,垂脚较长,笔法方圆并用,笔力刚劲。排列横密竖疏,大为识者称道;用于摹印的缪篆多呈方形甚至扁方形,笔画屈曲婉转,增减无定,字的长短大小也不绝对一致,排列行格没有严格规定,比较自由,利于变化。汉篆之后,稍晚一点的三国吴的《天发神谶碑》与其它篆体大异,虽为篆书结体,但用笔奇特,近似《二爨》笔法,一改小篆的圆笔,全用方笔、尖笔。尤其直竖笔,酷似楷书中的悬针,又似倒垂的韭叶,险峻犀利,风格独具,世称“倒韭篆”,对后学者有一定影响。清代着名书家徐三庚的篆书就得力于此碑,很有特点。唐代小篆以李阳冰的“铁线篆”为代表,风格近似《峄山》、《会稽》二石的摹刻本。用笔纤细刚劲,其结体不完全统一规范,长方、正方、圆形皆备,后世的“细圆朱文”篆刻多取法于此。清代小篆水平很高,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其代表书家应以邓石如及其传人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王孝禹、胡澍等一派为主流。其流派共同特点是字体狭长(胡澍一人例外,取方形),结体严谨,用笔婉转流畅,笔柔墨润,潇洒飘逸,富于装饰美。另一流派以王澍、钱坫、桂馥、洪亮吉等人为代表,他们大多师法李阳冰和秦《峄山》、《会稽》二石,多写“铁线”、“玉箸”,字体比较呆板拘谨,笔墨情趣也较差;而吴昌硕、王福庵等取法《石鼓》,熔大、小篆于一炉,用笔苍劲老辣,结体丰富多变,面目清新,别树一帜,对后学尤其是篆坛影响颇大。
小篆书法的风格流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