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5月10日
肝衰竭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李兰娟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
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腹胀或腹水;
黄疸进行性加深(TB>171umol/L或每天上升17umol/L);
明显出血倾向,PTa<40%;
肝性脑病和/或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细胞大片坏死
各种类型肝衰竭
发病机制、关键物质尚未明确
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达80%
如何提高疗效是国际性难题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病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
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4:422
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已颁布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衰竭的分类
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以内出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15日~24周出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加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表现
慢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或失代偿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病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
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4:422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常见
少见或罕见
肝炎病毒
代谢异常
- 甲, 乙, 丙, 丁, 戊
- 肝豆状核变性, 糖代谢缺陷
非肝炎病毒
缺血, 缺氧
- CMV, EB, 肠道病毒
- 休克, 充血性心衰
药物及毒物
自身免疫性肝损害
- 异烟肼, 利福平, 醋氨酚等
- 酒精, 四氯化碳, 毒蕈等
肝移植, 部分肝切除, 肝脏肿瘤
先天性胆道闭锁
细菌及寄生虫
其他
- 严重细菌感染, 血吸虫等
创伤, 热射病, 妊娠急性脂肪肝
肝衰竭的病因
中国
病毒性肝炎为主
欧美
药物、酒精性为主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衰竭的病理生理
肝细胞大量坏死
肝功能衰竭
代谢紊乱+毒物积聚
影响肝细胞再生
恶性循环
免疫紊乱
脑水肿
肾功能不全
血流动力学紊乱
凝血系统障碍等
病毒或毒物
发病机制、关键物质未明
阻断恶性循环的治疗措施有待改善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衰竭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肝损伤导致肝衰竭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化学性损伤和免疫损伤两大类
化学性损伤与在肝脏解毒的物质有毒性代谢产物相关,通过影响细胞膜、线粒体、胞内离子的稳定和各种降解酶类起作用。
免疫性损伤和宿主自身免疫状态及其易感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巨噬细胞的激活、细胞因子、一氧化氮、补体等相关。
近年在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肝衰竭发病过程中未知关键物质及
以内毒素为轴线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肝衰竭相关性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肠道微生态在肝衰竭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肝衰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态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500余种
数量100万亿个(人体体细 胞仅10万亿个)
,相当于肝
脏的重量
%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 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
%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 主的兼性厌氧菌
1g
1000g
(80%)
20g
200g
20g
10g
20g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森林砍伐等→宏观
生态破坏→洪水、
沙漠化、沙尘暴等
宏观生态破坏
政府已高度重视
微观生态破坏
21世纪全球面临的新问题
亟需新理论、新方法
抗生素
免疫抑制剂
肝病等疾病
微生态失衡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Steven R. Gill et al. Science, 2006 312
破坏微生态就是损害人类健康
Gord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微生态失衡
细菌耐药
难治性感染
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不全
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衰竭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