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大将军亦作为赠典、勋官、散官阶或军衔称号。南朝齐、陈以大将军为赠官。北周始以大将军作为勋官,其上柱国和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和大将军四级勋官,皆正九命,居勋官之首。隋初沿置。唐、宋两代以骠骑、辅国、镇军、冠军、怀化五大将军名号作为武散官阶,且位列榜首。金、元两代以昭武、昭毅、昭勇、安远、定远、怀远六大将军名号,作为武散官号,位次诸上将军。以上诸类大将军名号,达百数十种。上将军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代时,属于“杂号将军”,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素朴之前、后、左、右之类,遂渐废弃。三国魏晋时只作为尊称。唐宋时期上将军官位复原。唐朝官制,上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将军从三品。上将军是唐代十六卫的主官,大将军为副手。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偏将军偏将军在三国时代的官制中,与裨将军两者都为杂号将军。东汉武官仅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故属武官之中上阶级,秩二千石,相当于太守,魏晋后为九品中正之五品官。周瑜由建威中郎将升为中护军赤壁之战后再升为偏将军(周瑜最后的武官衔)。赤壁之战后赵云拜领的官职亦为偏将军。吕蒙拿下荆州后封的也是偏将军。前将军前将军是中国古代武官职的一种,多见于两汉及三国时期。据《后汉书》中的《百官一》篇所述,前将军位居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后,与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同级。著名的前将军有西汉时期的李广,三国时期蜀国的关羽,魏国的夏侯惇(魏文帝曹丕称帝前,后升为大将军)、张辽,和吴国的朱桓等。卫将军卫将军,西汉到南北朝将军名号之一。卫将军位次三司(三公),掌京师的禁卫军及边疆防卫。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位比公,秩万石,都是重要统兵将领。汉文帝时始置卫将军,宋昌首任此职。因其掌领京师南北军,举足轻重,是禁军统帅。王莽时与更始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号为四将。以后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均开府置官属,不但独掌禁兵,并且预闻政务。三国时魏汉吴均置卫将军,魏制秩第二品。晋朝与南北朝时成为优礼大臣的虚号,以加大臣、重要州郡长官。晋代卫将军开府者为位从公,在诸名号大将军之上,多作为军府名号。东晋南朝尤为要重,以中书监、尚书令兼任,统兵出征。北魏初加卫大将军则次仪同三司。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加卫大将军则位在太子太师之上,太和十七年(493年),定为一品下,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改为二品。南梁、南陈改为镇卫将军。隋唐时废除。四征将军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地位与偏裨杂号将军相同。汉光武帝时,岑彭曾担任征南将军,冯异曾为征西将军。东汉末年丞相曹操因战乱经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征将军,秩二千石。魏文帝时将官职制定九品,四征将军为第二品,地位次于三公,晋朝时则为第三品,加大并开府则位同诸公,乃成为常设的高级将军官名。南北朝时亦为次于大将军的高级将军。唐朝之后废除。天策上将天策上将是唐高祖李渊为嘉奖次子李世民而开设的官爵。天策,星名,即傅说星,传说为武丁的大臣傅说死后托神奋武将军奋武将军是杂号将军之一,是高级将军名号,实际权利是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任命曹操担任奋武将军一职;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的官职。吕布也曾被封为此官。三国时魏国吴国常有设置此官职,蜀国未设。游击将军游击,又作游击,是中国古代武官军衔游击将军的简称。见于明代卫所制及清代绿营兵制,属统领军队的高阶司令军官。再上一级即为参将,次一级即为佐击将军。明代游击与佐击同样可掌兵三千。牙门将军牙门将或称牙门将军,杂号将军的名号之一,为东汉末年左将军刘备所创置,曾授予赵云和于汉中之战后授予魏延。三国时东吴和曹魏亦有设置。《通典》卷二十九“杂号将军”一栏将牙门将视为杂号将军之一,则作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而且冠服与将军相同,列出蜀汉赵云,曹魏胡烈和东吴陆机为例子,却没写《三国志》中赵云所曾任的牙门将军。但按《三投降刘备后官拜“牙门将、禆将军”,禆将军是将军名号(将军号},牙门将则是指守护牙门旗任务的将领(职务称),与《通典》所述不合。而《三国志》亦只有在蜀志中赵云和魏延的传中写“牙门将军”,魏志和吴志皆只有牙门将,但蜀汉亦有牙门将之职。破虏将军破虏将军是东汉时期设立的将军称号,与虎威将军、后将军等将军称号一样都属于杂号将军之一。辅国将军辅国将军,是中国自汉朝时起设置的武官官位,明清时成为宗室爵位名。骠骑将军骠骑将军,中国古代武官职。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元狩四年,令官阶、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以后,各代都有延设,有时加“骠骑大将军”。隋朝和唐朝初年,改为府兵制下基层军府主官,秩正四品。唐显庆元年改为武散官名“骠骑大将军
中国古代将军称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