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气沉丹田实1.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气沉丹田实解默认分类2010-03-2710:36:21阅读10评论1字号:大中小      初时,拳无内外。习拳技以搏人,习拳功以增力。及后,义士举事不利而落草。朝庭禁武,诸般练力之法如开硬弓、拉铁车、举石锁之流皆为列入禁法。习者犯禁,视同反寇,王命杀之。故有武者将开合束展之力融之于桩,蕴之于架,暗习之。藏功于拳技之内,是为内家也。      内家拳,育功培元于拳架之内,故昔日太极杨曾有日盘老架三十遍之说。  外家拳,苦功多在拳技之外,故旧时之少林僧皆需在挑水洒扫之中求得耐劳之功,方可获授拳技。      已上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和本文主题无关,呵呵!      学武之人,都听说过“气沉丹田”的要求;道门修士,皆知道“昔日圣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穴”的提法。但真正知道气如何沉、神如何凝的人却极少,正应了那句古话,“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焉!”君不见,有人死死用意固守小腹,有人搞人为的“腹式呼吸”,有人闭目内视脐内,有人存想丹田有一火球,都认为如此这般,气便贯入丹田了。可结果如何,“把肚子守大了,还每每得上遗精症”(南怀瑾先生语)。其实,常人之“气”浮而不沉,都聚在心窝处,也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壅胸际”。因七情六欲、辛勤劳作之故,此气滞而不通,郁结在胸中,常常自觉胸闷,俗语所说的“心里堵了个大疙瘩”,即是此种心气上浮之症状的表象说法。古人则从雅的一面说胸中有“块垒”难消。可是学人昧于此理,本来“心里的事”就已太多,却又加上这些“目视丹田”、“腹式呼吸”等等的劳什子,忙于固守,如《楞严经》所说:“撮心而守,悬在一处”,心火不但不能下降以温肾水,反而更进一步地郁结了,所以虚火上炎、口舌生疮、口干舌燥、欲火上升,甚或吐血发狂,这一类的偏差就会屡见不鲜了。那么,当如何操作?很简单,静其身如山岳,澄其心如秋水,胸中之气自然如水中浊物沉淀一样,渐渐下沉至丹田了。此时不是单纯的意念,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学人自觉有物沛然下降至丹田,有如温水一般,绛宫(胸际)空空洞洞,虚灵开阔,丹田(小腹部)充实温暖,尤以两肾处为甚,丹经称之为“两肾汤煎”。即两肾如在开水中煎煮一样。功力再深,则此“温水”会逐层下渗,到双足心,直至入地三尺,以至于更远。此是致虚守静、纯任自然的大法,非小法小术可比,其关键是身体要端正放松,心理要空无一念。若不相信,可试看一下主流经典的论述:《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仙学真诠·守乾之诀》云:“凝神入坤脐者,作丹之初,只是凝神,则气自返归身中,久之自然沉入肾府。犹夫水,澄之既久,而其浊者自沉,非执著坤脐而守之也……所谓凝神者,盖息念而返神于心耳,神返于心,而不外驰,则气返于身,渐渐沉入气穴去矣。”南怀瑾大师《习禅录影》曰:“心头一空,气自下沉。”大成拳大师王选杰在《大成拳实作绝技》中说:“腹部充实是由于胸部放松自然形成的,故虚胸与实腹两者密不可分。”习武道者,至此地步,自觉整个人如半瓶子水,无论怎样动,身体里的“温水”都会作出自动的、恰如其分的“动荡”来调整重心,保持平衡,有如不倒翁。《少林拳谱》有言:“气沉丹田,则强如不倒之翁,虽有大力推挽,亦不为之所动。”不仅如此,肉体上的平衡也会巩固,促进心理上的平衡,此时其人特别“沉着”,特别“沉得住气”,一切可喜、可怒、可怕的外界刺激,均不足以动其心,而沉稳不乱,“以不变应万变”。其

气沉丹田实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在水一方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01-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