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汤显祖与《牡丹亭》一、作者简介二、《牡丹亭》的故事来源三、《牡丹亭》的结构四、《牡丹亭》的主题五、《牡丹亭》的人物六、《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局限汤显祖简介一、所处时代背景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表现在皇帝、朝中、边关)在社会思想上,明王朝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并以理学取士。然而,理学发展到这个时期已日趋教条、僵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同时,社会上假道学家的出现及理学崇尚务虚,鄙视务实的特质使理学受到怀疑。于是到明代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人们逐渐形成新的观念。二、人生经历:仕途坎坷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他聪慧好学,从小就希望通过读圣贤书,走科举之路光宗耀祖,但是在21岁中了举人后,他在进士科考中屡考虑败,他先后四次赴京会试均未中进士,受挫十载,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才以第三甲第211位的排名中了进士。万历二十六年(1598)长期屈沉下僚的汤显祖毅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于百感交集之中,创作了《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连同以前所写的《紫钗记》在内,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并在剧作中完整展示了他的“至情”论。三、至情论•影响其思想的三个人:罗汝芳、李贽、达观和尚至情论三个表现方面•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的进程。而且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各有其秉性和追求。“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人间。《牡丹亭》故事来源故事来源•据汤显祖自己说,《牡丹亭》一剧“传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但其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幕色还魂》话本。•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戏剧框架。汤显祖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缠都要他人资助。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既属同级,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阵营十分单薄,剧本则增添了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幕幕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牡丹亭》1-55出开端1-6出,散点介绍人物主体7-53出,又分三部分结束54-55出,收结全部人物第二层次唤死回生21—39出第一层次由生到死7—20出第三层次翁婿冲突40—53出开端1—6出第一出《标目》由副末开场介绍了剧情大意。第二出《言怀》男主人公岭南秀才柳梦梅出场,说半月之前做了一梦,梅树下一美人,说遇到她方有姻缘之份,发迹之期。第三出《训女》杜丽娘一家出场。父亲杜宝是南安太守,母亲甄氏,丽娘是独生女。这一出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杜家家教甚严,对女儿管束极严格。为了让女儿知书知礼,决定给她请一个老成的先生教书。第四出《腐叹》失馆儒生陈最良,去杜府应征教书先生。此戏剧动作使得陈最良一线向中心人物丽娘移动。第五出《延师》陈最良做了丽娘的老师,杜宝令习《诗经》。陈最良这条动作线确定与主线联结起来。第六出《怅眺》柳梦梅的朋友韩子才劝他外出干谒,又告之钦差识宝中郎苗舜宾要去香山奥多宝寺中鉴宝,约好前去。外出干谒是个必不可少的情节,只有柳梦梅外出打秋风,离开岭南,才有可能与身在南安府的女主人公相遇。以上六出散点介绍全部人物。主体第一层次7―20出第七出《闺塾》陈最良讲解《诗经•关雎》。春香告诉丽娘府中有个花明柳绿的大花园,并且告诉了丽娘。第八出《劝农》杜宝下乡劝农。此出戏的作用,一来是说明杜宝是个清官,二来是为小姐游园创造机会。第九出《肃苑》春香对陈最良说因讲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小姐动了情肠,决定去游园。这一举动引发了一个戏剧高潮动作即惊梦。第十出《惊梦》写丽娘游园,被园中景致唤起春情。回房后感慨自己青春虚掷,做梦与一青年书生温存。但美梦被母亲惊醒。戏剧冲突渐趋明朗:情感欲
汤显祖与《牡丹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