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炼字艺术.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炼字艺术.docx杜甫作诗,字斟句酌,呕心沥血,力求做到字字精准,句句传神,写于晚年的《咏怀古迹》(其三)就是琢字炼语、惨淡经营的典范之作。全诗咏叹昭君怨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何从表现?诗中有几个关键词,尤其值得品味,笔者备教此诗时,着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实、创作背景和诗人抒发的情感内核来品词论语,体味咀嚼,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梳理如下,就教于方家与广大同行。首联抓“赴”和“尚”两个词。关于“赴”字,学界有争议。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云:“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谓如此雄奇飞动、气势磅礴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合适,用在昭君身上是不合适的,不协调的。换句话说,昭君不是英雄,不配山川壮丽之景。清人吴瞻泰《杜诗题要》云:“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谓老杜用高山大川、灵山秀水来烘托明妃,抬高明妃,但对于“明妃”的身份界定仍然是“窈窕红颜”,不是巾帼英雄。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郑重”何在,语焉未详,不了了之。笔者认为,以上看法似有不妥。全诗而论,老杜是把昭君当作一位既有儿女情长又有英雄气概的人物来歌咏的。她远嫁匈奴,克服万难,和亲塞外,造福两国,利在后代,这是很多专擅杀伐争夺的帝王将相都做不到的,昭君当然是一个大英雄,巾帼英雄。好马配好鞍,英雄配山水,昭君的惊世之功和爱国之举完全可以和锦锈山河相匹配。因此,这个“赴”字用得好。赴,本意是前赴后继,争先恐后,句中描绘千山飞腾、万水奔波的雄奇景象,化静为动,化平为奇,颇具神韵。本来水流东去,群峰屹立,但是,站在老杜那个位置就有山奔江走之感。老杜站在夔州高处,东望长江远去,群山起伏,流水滔滔不也似乎带动了青山迢迢吗?再说,这个“赴”字,不但状写山河壮丽,烘托昭君英雄,也从一个侧面烘托诗人登高望远的博大开阔的胸襟。老杜流寓夔州,落魄潦倒,但是时刻不忘江山,不忘国运,不忘黎民,他爱脚下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他爱这壮丽山河所养育的万千苍生,他忧虑国乱家危,想起这些就心如潮涌,情似浪翻,山焉能不前“赴”后继,水焉能不滚滚向前?再说这个“尚”字,本是副词“还、犹”之意,明点千载以后,昭君出生那个村子还在,实际上是强调:千百年之后,昭君还在,昭君形象永存人民心中,昭君精神永远打动万千读者,突出了老杜对昭君的缅怀深情和赞颂之意。有人作诗“千树万落湮野草,唯有香溪照千秋。”是啊,岁月如水,风流成空,烟消云散,唯有明妃流芳百世,光照千古。“尚”是热烈的歌赞,是深情的缅怀,是永远的纪念。历经风雨烟云,万千村落湮没无闻,昭君村还那样真实地存在,永远存在。村犹如此,人又如何呢?显然,昭君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昭君精神永远激励千秋万代的读者。颔联抓“连”和“向”两个词,当然“去”和“留”也不可忽视。“连”是连接、连通之意,本来很平常,很普通,但是用在昭君这样一个绝世美女身上,而且连接的是“紫台”和“朔漠”,意义就非同寻常了。“紫台”是汉宫,昭君身处汉宫,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过着奢华富贵、无忧无虑的生活,自是一般女子万分羡慕的,虽然昭君倍受冷落,不得皇上宠幸的内心痛苦,众人难以理解。“朔漠”是风沙大漠,地广人稀,是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炼字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