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至唐代,已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获得了独自发展的态势。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各宗派创立,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士大夫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广泛交流,佛学理论逐渐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王维早年即习佛,他的名字就是由于崇佛而取典于佛教维摩诘居士的。《新唐书》称其“与弟缙齐名……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1]王维信奉禅宗,尤其对南禅宗的佛理有深刻的理解。《旧唐书·王维传》云:“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2]在唐代崇佛风气的盛行,士大夫与佛教僧人普遍来往的环境影响下,王维亦与不少僧人结识。这可见于他诸多反映与僧人往来的诗,如:《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过福禅师兰若》、《饭覆釜山僧》、《同崔兴公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等。与王维结交的僧侣中,他与禅宗关系深厚。[3]因此,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对王维的诗文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他一心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自我解脱。他表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他感叹:“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许多诗文流露出他内心向往超离世事,得到思想解脱的渴望。因此,王维被誉为“诗佛”。王维的诗深受禅宗影响,他往往把佛典章句、佛学理论以及对佛学思想的理解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写了不少禅理诗宣扬佛理,表达他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体悟。如《过香积寺》直接引用佛典: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4] 这首诗是诗人以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静环境,从而营造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其中末句的“毒龙”是出自《涅槃经》来喻内心的欲望和妄念。这深山孤寺正是安禅的好地方,通过安禅祛除内心的妄念。又如: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4] 诗中的“法身”“天眼”就是借用了佛教的原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通过佛学概念表达他对世界的认识。他认为要通过诚心修行而得到的“天眼”去观察世间的形形色色,才能认识这个世界。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4](《登辨觉寺》) 这里的“初地”,即菩萨十地中之第一地,诗中借作寺外的路径;“化城”也是借用《法华经》中化城事,诗中指代寺中的殿宇。[5] 还有宣扬佛教理论的诗,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和《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四达竟何遣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1-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