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会计诚信问题的产生机理及其治理分析广义的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用的意思。而对于我们广大的金融会计行为者来讲,诚信就是要求诚恳待人,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义务,也就是要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为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偏不倚的会计信息。当前,金融会计诚信面临严峻形势,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难题。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普遍存在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出现了不少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问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金融会计诚信问题,这不仅仅是道德倒退能够解释的,它与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都有着密切联系。 。随着社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和道德要求的越来越高,高校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更是面临着挑战,不仅专业的教育是一大问题,而且道德的教育更是应注重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可分为:(1)老师自顾自地讲,学生只要负责听就是了;(2)老师在黑板上写笔记,学生就要在下面拼命地抄;(3)老师出题考试,学生就要把老师指出的重点背熟,以便考试过关。这3点不仅是专业教育的方法,也是道德教育的方法。虽然每所高校都设置了《思想道德教育》、等课程,但老师也只是按照上述3种方法教学,学生基本上就是考试时记住了书上的内容,考试过后就一个也记不住了。就算个别的记住了也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理论,并没有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狂,其主要原因就是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能骗到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有可能因此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可能会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成了虚假金融会计信息产生的导火线。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维护金融企业的社会公信力,不仅需要从立法、制度改革上着手,也要从每个金融机构做起,从每个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做起,从每个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做起。强化会计立法的权威性和惩戒性,并提升诚信缺失的成本,这无疑会使那些怀着侥幸心理的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达到有效的事前控制的效果。 ,提升会计诚信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现行的法律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而针对会计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不仅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意愿和期望,同时出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显现了政府、立法、执法机构及社会公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减轻会计人员造假压力。《会计法》在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将会计人员也纳入会计法律责任。要建立金融会计诚信,仅凭高压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还需要金融领域加强自身监管,改善自身诚信环境。 ,建立独立金融审计体系。应在金融业内建立更加独立和专门的审计系统。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构造独立的金融审计体系。将各金融机构现有的审计部门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按照经济区域分布,各个金融机构的最高审计机构设在其总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审计人员的人事、工资、组织关系等实行完全垂直管理。对其审计事项实行责任追究制,只要是经过审计的事项无论什么时候出现问题,原审计人员和领导都要负责。这样
金融会计诚信问题的产生机理及其治理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