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阁石塔素称京南白塔,现高6米,为八角密檐式实心塔,汉白玉质。由座、身、檐等组成,塔刹已缺失,后当地农民自发重建。清代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永清县西北十五里辛窖村龙泉寺有白塔,”即此。塔身第一层塔檐雕斗拱状,武士浮土像。往上13层,各层均有角风铃孔。全塔立于莲花座基上。塔顶、塔身和塔座皆为单独石雕,由榫相接而成。此塔与北京房山区云居寺内辽代石塔形制极为相似,为辽代寺院的附属物。传说在宋辽交战时,此塔下有井,通地道供饮水,连接岔口村的隆兴寺,寺为地道入口,用于遁兵、隐兵。永清县元代史天泽家族墓史天泽,元代永清县韩侯乡兴隆里人,历经元太祖、太宗、宪宗时期。“位兼将相,望重四朝。”他是元代首位汉人丞相。1985年在永清县大辛阁镇张四营村发现《本朝故北京六部尚书史公神道碑铭并序》《义州节度使行北京路兵马都元帅史公神道之碑》《史氏庆源之碑》共3座。碑文记述了史氏家族的世系渊源,史秉直、史进道及史天泽等子孙的名字、官职、婚姻等情况,对研究元初历史、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有重要价值。清《顺天符志》:“史氏墓在县南二十五里,广袤一顷余,冢坟百数。”结合所发现的碑碣可知,张四营村为元代史氏家族墓地,也是廊坊地区目前发现的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宦墓地。因永定河淤积,墓地被掩埋于现地表下。《史氏庆源之碑》现暴露地表部分高45厘米,宽93厘米,厚26厘米,碑首四龙交蟠,其余两碑仅见残损的碑首。永清县宋辽砖砌地道“引马洞,杨延郎所穿,始自(霸)州城中,通雄县。”“六郎洞在东关,古传通数十里。”根据民间传说,1988—1992年,永清县政府和廊坊市文物管理所等有关部门对永清县境内的地道分布情况进行了多次调查。经初步调查与发掘,发现战道覆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分布于南关、瓦房辛庄、右奕营、蔡家营、乔街、西镇、戴小营、北孟、龙虎庄、乔靳各庄、白垡等11个村庄,其中5个村内共挖出洞体173米。永清古战道规模宏大、分布面广、布局严密。它以南关为起点,呈两条主线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分别指向信安(淤口关)和霸州(益津关);分布点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洞体结构复杂,深度上呈浅、中、深三层立体结构,宽窄不一,高矮各异,直角转弯,走无定向。既有翻板、夹壁墙、掩体、闸门等军事设施,又有气孔、置灯台、土炕等生活设施。墙砖规格均为30×16×8厘米的巨型青砖。专家考证认为,永清古战道为宋辽时期宋军“藏兵囤粮”的防御性军事工程。永清古战道不仅是我国战争史上的重大发现,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堪称一大奇观,被称为“地下长城”。永清、霸州一带广泛流传着杨家将的故事,如穆桂英大破迷魂阵(永清老君堂)、杨六郎把守三关口(霸州、雄县、信安),草桥出击、水中渡兵、地下增援、冰城退敌等。永清县管家务乡韩台,辽军元帅韩昌的指挥部;韩村镇解口村,血流成河的战场。固安县曲家营古乐固安曲家营古音乐创始于元明之际,与西安仿唐乐舞、湖北编钟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并称中国四大古乐。其源于佛教寺院音乐,是宋元以来南北音乐交流的产物,既有北方音乐的古朴粗犷,又兼具南方音乐的婉转清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丧礼仪式的“乡俗雅乐”的留存。固安曲家营古音乐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音乐之一,现存《玉芙蓉》、《纣君堂》、《骂玉郎》等13支套曲,《金字经》、《讨军令》等7支大板曲,《五圣佛》、《骂三宝》等20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该遗产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2004年被列为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十大保护工程之一。文安县急流口乡广陵城遗址据《文安县志》记载,该城为北宋边防守军存粮之处。遗址北部保存较好,地表暴露有青砖布瓦,出土过铠甲残片和泥质灰陶罐等文物。文安县苏家桥镇“苏公胜地”苏桥镇街中心的“苏公祠”,当地叫“文昌阁”,是文安八景之一—苏公胜地。北宋仁宗时,文安特大洪水,“三十年碌碡没翻身”,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朝廷派苏洵(苏老泉,苏东坡之父)任文安县主薄。他正直无私,爱民如子,人称“苏公”。他关心疾苦,体察灾情,为民上书,减少赋税。传授捕鱼,引进稻种,挖渠排水,芦苇编席,棱草编鞋。苏公58岁病故于文安县,船载灵柩前往四川安葬时,全县百姓挥泪送别。为纪念造福百姓的苏公,将八姓庄改名“苏家桥”,街心修建“苏公祠”。文安县纪屯村——纪晓岚祖籍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下令在全国征书,第二年设四书馆,任命纪昀、陆锡熊为总纂官。《四库全书》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之总汇,在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纪昀,字晓岚,祖籍文安县纪屯村,因逃难迁至献县崔儿庄9今属沧县)。《清史稿·纪昀列传》称,“昀学问渊通”,民间流传,他自幼文才出众,出口成章,名声在外。当时财主欲试其才,故意不开正门,只开偏门。纪晓岚背手、冷笑、不进。财主只好打开正门放他入内。“小犬无知怨路窄。”财主望着乱叫的看家狗出了上联。“大鹏展翅恨天低。”纪晓岚对出下联。农民起义领袖刘六
廊坊名胜古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