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的攻邪论1、重视邪气致病张氏的著名观点——“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邪之中人,轻则久传而自尽,颇甚则久传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气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2、论三邪发病张氏所论之“三邪”,是指“天地人三邪”。他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太过都可以成为邪气,导致人体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他指出:“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这一理论,反映了张氏对邪气的独特见解。3、攻即为补与就近祛邪张氏认为:“经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者,此欲权衡之得平也。”若是“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用下法荡涤邪积,虽是攻邪,实则为补。因为“陈莝去而胃肠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真补存焉。”所以,张氏在论治时,主张“取其气偏胜者,其不胜自平矣……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张氏还认为,祛邪应就近而出,这样既能效果迅速,有不大伤正气。他指出:“邪气处之三,而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痼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指出了攻邪当根据所犯部位,因势利导,或汗或吐或下,就近去之。外来之邪天邪地邪人邪疾病就近祛邪汗吐下治疗经验1、祛邪三法汗、吐、下三法是张子和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核心。他说:“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张子和“所论三法,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1)汗法张氏所论汗法,不能仅用解表界定,“所谓发表者,出汗即是也”。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张氏概认为汗法。除辛散解表汤药以外,其他如“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适应范围——张氏认为,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多宜汗法。“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还有《内经》所谓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之病,他认为“此以风为根,风非汗不出”。选方用药——张氏颇赞同刘完素的观点,认为不仅“温热者为汗药,岂知寒凉者亦能汗也”,他除了用麻桂等辛温之剂外,还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因此,张氏汗法论治方药范围很广,如寒郁肌表用麻黄汤,风寒表虚用桂枝汤,内热盛用大小柴胡汤、柴胡饮子等,此外尚有败毒散、升麻汤、解肌汤、葛根汤;辛凉解表的有通圣散、双解汤、当归饮子等。张氏在用发汗之剂时,还常配以钗股于喉中引探,协药以开腠理而发汗。
4.1张从正的攻邪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