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摘要:中日两国基于地理位置的毗邻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从目前中载来看,两汉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序幕已经拉开,在隋唐时期达到最盛,而隋唐期间又以文化交流为突出之点,其影响也深远绵长,这无疑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概述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之繁盛,并不是为了佐证中日之间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兄友弟恭”,而是为了发挥历史“以史为镜”的作用,为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更好的外交选择提供借鉴,毕竟隋唐已经过去,着眼现在才是当务之急。其次,之所以选取“文化”为角度,是由于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流失、断层严重,而习于中华的日本却将习得的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保护并溶于自身,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尴尬的境地,值得我们深省。关键词:隋唐中日文化交流表现中国与日本为邻邦,一衣带水,可谓近邻。秦朝徐福东渡的故事无可考证,但从两汉时期正史《汉书》的记载以及文物汉倭奴国王金印来看,中日交往的历史上下一算也有两千年。自两汉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日交往未曾断绝。但在隋以前,当时的日本是受中国皇朝册封的华夷体系的正式成员,换言之,这是一种宗属性质的关系,其交往也就多为政治性,文化交往并不活泛。到了589年,隋朝统一中国,东汉灭亡后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状态结束,大一统的局面回归,强有力的政权助长了帝王的野心,势力开始扩张,与邻邦的交流增多。而日本这时也向隋王朝派遣了遣隋使,文化交流日渐增长。到了空前繁华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展迅速,加上开明的外交政策,遣唐使络绎不绝,唐人东渡接连不断。据史料记载统计,隋唐时期,日本曾正式派出使团到达中国的十三次,使团人数,多近六百人,少不下百余人,伴随着日本使团而来的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僧侣,他们深入中国进行多方面的学习,极取中华文化精华,在回到日本后协助朝廷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这时,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才由两汉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一、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及影响(一)语言文字方面在公元前后,大和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只有口头语言。后来经过汉文字的传播,公元5世纪后,汉字开始在日本列岛上正式使用。但是问题来了,由于日本语与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且汉字为表意文字,一字一音节,日语为表音文字,一字多音节,所以尽管汉字传入日本并正式使用,但基于语系的不同,双方在交流时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致使双方交往和贸易中受挫。隋唐时期,伴随着大量的使团、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其成员大多文化素养较高,对文化的理解度和吸收度较好,对于汉文字的学习也更深入。由此日本一些有识之士便着眼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在消化汉字的基础上借用汉字的读音来标记其语言;借用汉字的训读音来表示与其意义相同的日本固有的语言,从而创造出日本语言的“万叶假名”。在之后,又借用汉书的草书和楷书的偏旁部首进行简化,从而有了沿用至今“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也才有了本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方面唐朝经济繁容,为文学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出现了文学艺术的鼎盛局面,以唐诗最为突出。这一时期,诗人辈出,顶尖诗人众多,流传佳作灿如星汉。日本很喜爱唐诗,在来华学者中,小野箕、橘逸势、管原道真等也都以中国诗文擅长,文人吸收了大量诗歌传入日本,《经国集》中就收集了汉诗九百一十七首。并且在当时,两国文人之间也交往甚笃,李白曾做诗《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