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村落
——北碚金刚碑古村古镇
作为古渝州最边缘的古码头村落,金刚碑历经300年历程,承载厚重的历史记忆,正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亡。
规划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栖居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山城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城镇近一步向山地发展已经势在必行。山地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山地城镇有着与自然融合,创造美丽的、有魅力的城镇的独特环境潜力,是人们的理想聚居地。但山地的自然条件与城镇建设有着很大矛盾:可建设用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建设容易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地形、地貌对城镇交通、市政设施系统的组织、建筑的布置影响很大。
【山地】:相对于平地或平坝而言,是突出于平地的高地、坡地和具有起伏的地貌地,不包括平地或平坝,平坝是指坡度小于百分之八,连片面积大于1KM2的山间盆地、谷地和其他平地。
北碚金刚碑古村古镇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历史文脉
过往变迁
荒废现状
地理位置
金刚碑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镇境内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离北碚城区5公里。这里原是古渝州最偏远的山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缙云山南坡的小煤窑星罗棋布,煤炭业日益兴旺,煤炭必经过金刚碑嘉陵江出口,运销外地,于是形成产煤、运煤、销煤的水陆码头和中转站。
嘉陵江边的水码头:古村落金刚碑
自然环境
金刚碑古镇坐落于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山峦层叠,鲜绿欲滴,溪流潺潺。彰显了“一条石板路,千年金刚碑”鲜明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古镇金刚碑院落坐落在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左右两侧都是护山环绕,重重护卫,中间部分地势宽敞,且被嘉陵江流水环抱,形成了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按传统风水的观点来看,金刚碑是严格遵循“枕山、环水、画屏”的风水原则发展起来的。处于缙云山与嘉陵江的汇聚之处,从北逶迤的缙云山脉为金刚碑风水的“来龙”。护送龙脉的嘉陵江从三秦大地滚滚南下,穿云破雾,从北面连绵的巍巍群山中奔腾而出。众山众水汇聚,若众星捧月,似万邦纳贡,烘托出金刚碑风水的奇妙讲究。嘉陵江偎城抱镇、经镇三面,在缙云山的山脚下,镶成一个“u”行的环带,亦如坊间所称的“椅子型”风水造型。金刚碑迎山接水,有远处的温塘峡相映成彰,山水拥街,街含山水,优美的自然环境成就了风水家称颂的“形胜之地”。
历史文脉
因缙云山中有一块高6米,宽2米的天然巨石,相传唐人在巨石上题刻“金刚”二字,又因此地有一石深入嘉陵江中,人称“金刚碚”,故得名“金刚碑”,从清康熙年间兴街,至今已有300多年沧桑历史。
金刚碑古镇风水布局还与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所提倡的“天地合一”的观念是一致。古人始终讲究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细看金刚碑古镇的建筑,无论是房屋还是道路以及桥梁,从选址、规划、设计、营造的整个过程,无不受到古人堪舆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同时,金刚碑亦是大师出没的地方。由于机构和名人的存在,给金刚碑注入了不少的人文因素和学术文化内涵,使金刚碑成了抗战期间天下闻名的古镇,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抗战文化遗址。金刚碑古镇之所以能汇聚这么多人才,和天人感应的风水地理有着极大的关系。
景观资源
金刚碑位于北碚区缙云山下,站在路口向东望去,是一条叫做金刚路的小路,绵延弯曲,一眼望不到尽头。右边有山,左边是刚拆掉房子的废墟,沿着小路往下走,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来到小路尽头,便是一览无余的嘉陵江景色。
金刚路尽头,连接的是一条古街。路的两旁都是废弃的民国式建筑,屋内已没人居住,门窗都已脱落,外墙上有几道明显的裂痕,一些房屋内的青石还长出了青苔。一路上不时有提着相机的发烧友对着有些破落的街景猛拍。整条街只有龙溪茶馆还算完整。
北碚金刚碑古村古镇-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