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常见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
摘要:介绍临床上ICU患者常见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措施。不良的心理反应会使患者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控制应激情绪,克服消极的心理反应,使患者平稳地接受救治。因此,作好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耐受性。
关键词 ICU患者;护理干预
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危重病人也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危重病人当时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他们不仅面临生命威胁,还可能遭受躯体伤残、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这些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因此,常产生许多心理反应。目前已有许多科学证明:免疫功能、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不良的心理反应,使得免疫功能低下,促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影响抢救成功率。为了使患者身心全面康复,医护人员在密切关注危重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其心理状态,随时对其不良心理反应进行有效干预。
一、临床上ICU患者易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
1、紧张与恐惧
危重病人多突然起病,或突然遭受意外,或者在原来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加重,因此常表现极度恐惧和紧张,几乎所有的危重病人都会出现
“死亡”这一观念,尤其是入住ICU者,多数病人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反应。入住ICU意味着病情危重,面对生命的威胁,病人自然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并且,ICU的特殊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医务人员不分昼夜的工作,各种监护和急救用仪器设施,全身各处连接的导线和导管使病人处于固定的体位,因此感到束缚和无奈。在经受有致命威胁的体验后,患者情绪极度忧虑,使他感到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其全部的意念都集中在面临毁灭的恐怖和紧张之中。因此,在抢救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沉着、机智、果断、严谨的工作态度;严禁谈笑或议论与抢救无关的事宜,并向病人及家属多做解释和安慰,使他们尽快摆脱惊慌和恐惧,使其情绪安静下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认为某一特定的情形会对其产生威胁时的情绪反应,常发生于患者对病因、疾病转归和治疗效果不明确或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危重患者只要神志清楚,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敏感多疑、激惹性增高。重症患者住进ICU后,看到周围有各种监护仪器和抢救设备,医护人员经常在身边给自己做各种治疗和护理时,既可能产生对自己疾病的担心、焦虑心情,又可能因受到加强监护而感到安全,故当病情好转后需要改变环境时,患者也可产生焦虑反应。
针对种心理反应,应为患者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及有关抢救设备,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安慰患者不要焦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忙而不乱,操作熟练,与医生密切配合,态度和蔼可亲,让患者感到我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在救护他,是可信赖的。
3、孤独与抑郁
危重患者产生焦虑的同时常伴有孤独。孤独是患者受到隔离或分离后感到失去有意义的联系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体验。ICU内的患者多数因急症入院,对入院后的陌生环境缺乏心理上的准备,且ICU与外界隔离,家属探视时间受到限制,医护人员与患者谈心的时间不多,因此患者容易产生孤独感。抑郁症状一般在住院中期出现,可见于30%的患者。由于患者常有孤独感,加之周围有各种抢救器材,故患者容易感到自己病情严重,对治疗没有信心,担心是否能好转,忧虑工作、家庭、生活,不愿朋友及同事知道其患病,对探视、治疗和护理多采取回避态度,严重者可萌发轻生念头。
4、愤怒与敌意
愤怒和敌意是个体受到威胁时的一种反应,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的希望、价值、安全或自尊受到威胁时,就可能产生愤怒。这两种情绪可发生于患者逐渐知道自己的疾病时,也可发生的适应疾病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患者努力逃避或否认自己的患者角色,并认识到自己的依赖角色。依赖角色使患者感到无力或失落,同时无意识的产生愤怒和敌意。愤怒或敌意的程度取决于失落的程度。有些患者,尤其是意外伤害者,比较容易产生愤怒情绪。自感救治无望和自杀未遂的患者,常产生抗拒治疗的心理
。
5、否认与逃避
疾病、损伤和住院给患者带来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化,使患者产生压力。每个患者对压力的反应不同,有些会接受变化,而有些则可能拒绝承认这些变化。否认是患者对疾病的心理防御反应,逃避是患者直接的行为反应。逃避有3种基本的应对反应形式,包括逃避并直接表达恐惧、逃避并不表达恐惧、逃避不伴有恐惧。ICU约有半数以上患者产生心理否认反应,多数在入室后第2天开始出现,第3、第4天达高峰。这些患者经抢救后病情好转、急性症状初步控制后就否认自己有病,或认为自己的病很轻,不需住院监护治疗。
6、期待与依赖
ICU重症监护的病患,由于身体虚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渴望生存,期望迅速康复,还有缺乏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所产生的孤独抑郁心态,很容易使其对医护人员、家人和朋
ICU患者常见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