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郊记忆后工业景观改造案例分析项目所在基地成都东郊记忆建成于2009年,其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是1950年代前苏联援建项目之一,延续到1990年代初仍在扩建,该厂主要生产示波器和显像管,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现象管)。由成都传媒集团投资改建打造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2011年9月29日盛大开园,2012年11月1日,由原名“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东郊记忆”是国内首家数字音乐产业聚集区和以音乐为主题的体验公园。东郊记忆1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功能分区图中央大道改造后的东郊记忆基本遵循原红光厂的布置格局,园区打造了两条平行的步行街为主要轴线,呈鱼骨状布局。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分级:其中,中央大道成为最核心的脊骨,宽约10米;北街、东街、明星街为次级道路,宽约5米;舞台东街等连通性道路为三级道路,宽只有3米左右。这种道路布局将大小不等的空间虚体很好的联系起来,呈现出特定的层次,即“街巷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私密空间”。各层空间具有渗透作用,没有特定的顺序。改造前改造后交通流线图人流车流项目动线主要受人的主观选择影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西大门—中央大道—东大门为主线性流动,次线性流动序列的选择很多。项目人车分流,车流动线主要在项目四周,大型停车场分布在东面与西面;人流动线由中央大街主动线再通至各街巷路中。街巷路分布在各个功能区中,串接不同的开敞半开敞的空间组合。项目交通流线受人的主观选择性影响较强,缺乏引导性。街巷路与主道路的界定主要是依靠道路的宽度以及地面铺装。主道路中央大道采用鲜艳整齐的红砖,形成鲜明地界面,强调了它的主体地位,加强了聚集和引导功能。而街巷路往往隐藏在大体量的工业建筑之间,路口偶尔有充满工业感的雕塑小品作为引导。2维持了工厂原有的尺度,便于大型演艺活动时的人员疏散;主街尺度较大,但其中穿插众多艺术小品、钢架、景观灯,有利于提高人群的观光驻足时间,增加了整体的舒适性与体验性;动线相对简洁,利于人群游览。功能区分析东郊记忆的改造很好地保留了工业园区的特征,但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出发点,建筑单体显得尺度偏大;建筑实体沿道路整齐排列,保留了原有的工业构筑,反映了工业园区特有的生产流线。其中,中央大道南侧的建筑空间结构多呈现出“外封闭,内开敞”的形态,大大小小的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穿插在街巷或院落空间中。过街楼以中央大道为例,其视线是较为通透的,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空间识别性。两侧的建筑物体量各异,高低组合,部分小体量商铺退后5米修建,部分紧邻道路修建,其间还有过街楼的设置,从水平向和垂直向丰富了街道的轮廓线,增加了体验性;东郊记忆在侧界面和地界面上对工业元素进行了合理运用。例如,酒吧工厂区围合成狭小局促的空间形态,保留改造了以前的水塔、烟囱、运输管廊等,使狭窄的空间有向上的延伸感,同时有利于营造酒吧街区独特的氛围。
东郊记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