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曾几何时,它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准则,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它与我们中华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美观念达到了高度一致,“琴由丰富的情感、精神领域出发,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相互融,于是‘琴’就由‘器’走向了‘艺’,继而走向了‘学’的路程”。所谓“学”就有了其深刻的内涵与价值,在所有器乐中何一乐器可自立门户称之为“学”,古琴便是有了这种可称之为“琴学”的魅力,经典的《红楼梦》称之为“红学”,可见其研究价值极为显著,那古琴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卓越的研究价值。“琴”可以致中和,达到一种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琴”还是有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功用,如琴人祝凤喈在《与古斋琴谱》中曾说:乐曲以音传神,犹之诗文以字明其意义也。其为音也,出于天籁,生于人心。凡人之情,和平、爱慕、悲怨、忧愤、悉触于心,发于声,而即此五二之音也。因音以成乐,因乐以感情,凡如政事之兴废,人身之祸福,雷风之震飒,云雨之施行,山水之巍峨洋溢,草木之幽芳荣谢,以及鸟兽昆虫之飞鸣翔舞,一切情状,皆可宣之于乐。是以听风听水,可作霓裳;鸣唱莺啼,都成曲调。这里不难看出音乐表象精神文化情感之体验,宇宙万物,天地之间能及包揽的所情所况都可用琴音宣之。琴者,情也。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情。所以,“琴”不仅可以观风教,也足以正人伦,调心志,偕伦理,平阴阳,诸般个体生命的感念可借琴来抒发,所以“琴”也就成为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必需。不仅仅如此,琴学中的韵味与文雅还要伴随中国文人的诗辞、情操、文化修养与境界的演进和发展。“诗意”的人文精神将琴渲染得惟妙惟肖。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相统一相协调,将人类的宝贵文化素养融入古琴艺术,使其生命力更生机勃勃,展示出一种高于物质利欲生活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这逐渐让我们领悟到一种琴文化的审美意义。历经沧桑的岁月,而不灭的古琴艺术虽有一段冷漠的时期,但是人们一直追求的那种和静清远的人生会越来越强烈,在忙碌与喧闹的人群中,再一次掀起“古琴热”的狂潮,古琴艺术在当今时代会再一次崛起。古琴与其他乐器的不同处。如果光靠传说来研究古琴的本体,是不够的。其实更能显示古琴文化精神的地方是古琴的结构,各个部位都附有象征意义,包揽宇宙万物。不仅如此,琴的材质也十分讲究,良材精选还有工艺精细,样式丰富,断纹独特,琴铭幽雅,音色苍古清透等。古琴初期为五弦琴,至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并流传至今。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从先秦时期用于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至秦后主要流传于士以上的阶层,在此期间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如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而古琴的传播由无谱的“口传心授”到有文字谱,再到晚唐曹柔创造的古琴减字谱。期间也有了不少琴学著作,为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同一地区的琴人,经过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
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