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墨子一、作者及其思想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曾从齐出发,步行十日十夜赶到楚都,止楚攻宋。又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力主“兼相爱,交相利”。其本人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并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其弟子称为墨者,讲究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墨家思想针对儒家的理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针对儒家的理论,墨子不相信“命”,认为富贫、贵贱、寿夭,都不是命中注定的,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改变。针对儒家的厚葬、久葬(行三年文丧),炫耀尊卑贵贱的礼制等级,墨子提倡“节葬”,主张办丧事要节省人和物力。此外,墨子提倡生前“节用”,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权贵们的奢侈生活。墨子主张“尚贤”。种田做工的,只要“有能”就可做官。墨子提出“兼爱”,不分亲疏贵贱的博爱,互相互利。墨子主张以劳动获取幸福,反对不劳而获。墨家学派的伟大贡献在于其科技上的观点。《墨子》一书中包含了许多科技内容。以发悬物(若发长均匀,则力分散平均)、球体平衡、杠杆、垒石平衡就都具有这个特点聚徒讲学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为己任,到处奔走,宣传行义。经过几年的实践,他深感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必须组织更多的人为义献身。约在三十岁之前,他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其学说成为“言盈天下”的显学。小孔成像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有一次,墨子进行光学实验,他在堂屋朝阳的地方,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的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人像。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从上往下直射,人的头部与足部成影在下边和上边,构成倒影,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我们现在使用的照相机、摄像机在墨子研究发明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墨子》中的《小取》篇说墨子的辩论术主要有四种:“譬”“侔”“援”“推”。“譬”是用道理相同的事物作比喻,“侔”是用类比法证明其相同,“援”是援引事例论证,“推”是推理以决定是非。《非攻》上篇就是用“譬”“侔”“推”的逻辑讲说的,中、下篇则多援引事例。“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禽滑鳌等三百人为宋守城。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凳下无敌。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二、课文与翻译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非 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