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数字规划”建设发展纲要(2010-2015)合肥市规划局2010年3月目录一、 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路 4(一) 国内规划信息化发展状况 4(二) 我局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6(三) 当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71. 数据标准化工作程度较低,基础数据共享程度较差 72. 规划信息资源匮乏、无序,影响信息化系统效益发挥 73. 信息化建设处于初期阶段,无法为规划管理提供深层次技术支持 84. 信息化软硬件设备及网络支撑环境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85.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86. 对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97. 规划信息的收集、更新、管理机制不健全 98. 信息化资金保障不够完善 9(四) 建设发展思路 9二、系统建设 11(一) 总体框架 11(二) 建设目标 12(三) 建设任务 131. 规划综合数据中心 132. 规划地理信息平台 133. 系统应用平台建设 144. 标准化体系建设 145. 软硬件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 14三、重点项目 15(一)规划电子报批系统 15(二)规划基础空间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16(三)“规划一张图”管理系统及数据库平台建设 17(四)支撑体系建设 18(五)系统应用平台建设 18(六)决策支持体系 19四、实施计划及投资估算 20(一) 近期工作计划(2010-2011年) 20(二) 项目建设布局 21(三) 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经费估算 22五、 保障措施 22(一) 组织机构保障 22(二) 信息化专业人才保障 22(三) 资金保障 23(四) 规章制度保障 23(五) 建立培训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梯队 23(六) 借鉴先进经验,加强行业合作 23六、 成效分析与远景展望 24(一) 系统建成后综合分析 24(二) “数字规划”建设效益分析 241. 管理效益 242. 经济效益 25(三) 信息化建设远景规划 251. 不断完善以“数字规划”为目标的规划数据中心 262. 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开发、完善辅助决策系统 263. 完善和丰富各种应用、服务系统 264. 推动“数字安徽”建设 26七、 附录:详细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一览表 27合肥市“数字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纲要(2010-2015)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了“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城乡规划法》第十条指出“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861”行动计划的"6"是指构筑六大基础工程,第三大工程就是“信息工程”。主要目标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形成“数字安徽”的基本框架。其中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的“金建工程”,要求建设系统各行业建立、完善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及相关规范,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完善重点行业的行政审批办理系统,建设数字城市管理及数据库平台,建设并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随着合肥城乡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不断取得快速且高效的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提高城乡规划现代化水平的目标,我局迫切需要在规划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较大突破。根据国家、省市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要求,我局作为全省规划行业信息化试点与实施单位,立足全省龙头地位,制定并实施《合肥市“数字规划”(2010-2015)信息化建设发展纲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发科学应用软件,对于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对于规划工作进一步适应服务合肥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更好地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对于加速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进程,为合肥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路国内规划信息化发展状况国内的规划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由于人力物力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基本处于探索试验阶段。1990年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PC机的普及,东南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纷纷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新计划建设。这段时期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为主体,结合简单的办公自动化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尝到信息化建设甜头的很多规划部门又开始了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技术水平,为城市的全面数字化规划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信息化发展规划方面,重庆市规划局于2004年编制了《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无锡市规划局将信息化工程列为了局五大工程之一。广州、南京、宁波、济南等规划局也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常州市规划局2008年提出了《信息化发展规划
合肥市数字规划建设发展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