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科举与桂林传统文化-桂林文化.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科举与桂林传统文化*发表于《桂林文化》2007年3期,第65~72页。此文与《广西博物馆文集》刊登之同名文章基本一致。桂林作为广西历史上主要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其历史文化在广西一直处于领先和主导地位。如果说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形成基本上取决于中央政府,是中央政府看重桂林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而明智地将广西的行政首脑机关和军事首脑机关设置于此,桂林人民几乎不能施加任何影响,那么文化领先和主导地位的形成就大为不同,中央政府把文化行政机关设置于桂林并不能使桂林理所当然地处于文化领先和主导地位,而只是使它有较多的机会成为外部先进文化进入广西的通道,如果没有桂林人民自觉自愿的接受和吸收,外部先进文化就不能在桂林生根开花,从而也就不能在桂林形成领先于广西其他地区的优势文化,文化主导地位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桂学,主要就是研究桂林传统文化,研究桂林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原因、特色。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桂林人民是如何吸收和利用科举文化的,科举文化对桂林传统文化有哪些实际的促进作用。一、桂林的科举成就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官僚后备人才选拔制度。在封建社会,对官僚后备人才的选拔是统治者维护其政权的重要手段。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官僚的选拔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荐举制,其次是九品中正制,最后是科举制。在汉代主要实行荐举制,其选拔的科目主要有两个,一是举孝廉,始于汉武帝;二是举贤良方正,始于汉文帝。东汉末年曹操提倡“唯才是举”,不计门第,其子曹丕称帝后实行九品中正制,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士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政府按等选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正”都由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豪门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废除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创行科举制,以科目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当时开设的科目只有明字、明法、明算数科,考试方法也比较简单。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创设进士科,并严格了考试方法。唐朝以后,科举制度得到继承和完善,成为朝廷选拔人才最主要制度,并形成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程序,考试的内容也逐渐固定。唐代在进士科外还设有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俊士、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科目,多达五十九科,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常设,也最为重要,士子多报考此二科。宋代科目减少。明清时期则只设进士一科,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答卷格式限于八股文。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相对于荐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可以说在形式上实现了唯才是举,因为科举考试不计门第,不计出身,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行,而且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次数多达三次且最后由皇帝面试,从程序上保证了最后的胜出者是真正的人才。科举考试使广大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有了晋身仕途的机会,受到了广大读书人的拥护。即使在号称“南蛮之地”的广西,也有许多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博得功名,走上仕途。当隋文帝创行科举制度之时,广西还是南朝的辖区。到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全国统一后科举制才推广到南方。不过广西实际享受科举之惠是在唐朝。广西有史记载的科举第一人是藤县镡津人李尧臣,于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中第进士,累官至交州刺史,赐其里门曰“登俊”。桂林有史记载的科举第一人是临桂县的曹唐,此人原为道士,有诗名,于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7-83

科举与桂林传统文化-桂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117 KB
  • 时间2019-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