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萧红 《呼兰河传》 评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写作特点汉语言一班田嘉辉20萧红曾经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得学的巴尔扎克或契科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萧红对小说写作的格式化、模式化、教条化,是十分厌烦的。她认为每个小说的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不应拘泥于固有的经典的模式。关于萧红敢于冲破小说原有格局的魄力我们在她的作品中也得以体会,《呼兰河传》就是萧红极具“叛逆”风格的作品中的代表。《呼兰河传》是以萧红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虽然萧红的童年并不美好甚至有些凄凉,但是她希望能够在这部小说中创造一段美好又不失真实的童年生活。首先,从整体结构上说:在小说的开篇萧红就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它的前两章并没有像其他小说一样直接介绍小说的主人公和引出故事情节而是完全用在了描写作者的故乡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上。作者一直站在一个全知全能者的角度上为我们讲述这个村庄的故事:冷起来骇人的天气;规模不大却也算繁华的十字街;东二条街上那个让人又好气又害怕的火磨;村民们看戏的野台子;西二条街上那个让人们胆战心惊却又离不开的大泥坑;还有呼兰河城中这些善良、淳朴却又愚昧无知的村民们以及他们那些保守、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作者用两章的笔墨为呼兰河城描绘了一张细致入微并且个性鲜明的画卷,同时也为小说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交代了大致背景。这样的小说格式无疑是突破性的。因为在当时占据主流的西方和国内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穿插地交代时空背景,而萧红却大胆地在《呼兰河传》中尝试了先交代时空背景然后再进行叙事的手法,这是极富创新性的。如果把小说比作是一场舞台剧,那么介绍小说的时空背景就好比是搭建舞台,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应是演员的表演,两者相互依托。这些主流小说的谋篇格局就好比边搭戏台边让演员在上面表演,需要时时把握好演员的走位和搭台的节奏而萧红的《呼兰河传》则是先把舞台搭建完成然后让演员自由的在上面表演。当然,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我们也不能说萧红的《呼兰河传》的小说格式就要比其他小说高明几分或者是逊色几分。只能说萧红这种敢于冲破传统教条打破经典模式的精神是十分可取得,因为凡事只有通过突破、创新才能够取得进步和发展。除了小说格式的独特之外《呼兰河传》还具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它诗化的叙事语言。诗化语言突出体现在萧红描写的祖父家花园的部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例子举出来了,但没有具体分析。如何体现了诗化的特征,是语言的陌生化?还是因为运用了儿童的天真的语调?要做具体分析在

萧红 《呼兰河传》 评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9-01-3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