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哈萨克族简介民族状况中国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哈萨克人民同各民族在开发幅员辽阔的祖国,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大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西蒙等地,人口约一百二十万。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哈萨克族人民是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民族。哈萨克人民自身吸收、承传、保存并仍在发展的草原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北道,就是沿天山北麓蜿蜒穿越准葛尔盆地。岁月悠悠,路途漫漫,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便由此开通而形成。建国五十年来,哈萨克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了蓬勃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生活水平、经济状况得到提高和改善,人丁兴旺,前程似锦。绝大多数牧民走向了定居点,走向了多种经营,人民的衣食住行水平日益提高。为了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哈萨克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哈萨克族的历史哈萨克族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关于哈萨克的族源,中载。它最早的核心是乌孙、康居、阿兰等部落联盟。从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起,乌孙和汉朝就建立了联盟和隶属关系,他们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了400年之久。公元6世纪以后突厥兴起,乌孙故地成为西突厥的中心,乌孙故地又增添了突厥成分。10~11世纪他们归属喀拉汗王朝。12世纪契丹人西迁,一度又受制于西辽。13世纪又处于蒙古帝国统治下。15世纪中叶,加尼别克和克烈依率领的哈萨克人,为反抗和摆脱乌孜别克汗的压迫和统治而东走,从楚河迁到塔拉斯河,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并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此后,哈萨克人的牧地范围扩大,其分布地区分为三部分,称为三个“玉兹”。18世纪初,哈萨克人的游牧地被准噶尔所侵占,哈萨克人被迫流离。清朝平定准噶尔封建主叛乱的措施,受到当时哈萨克汗国阿布莱国王的热烈拥护和支持。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汗国的阿布莱国王臣服于清朝政府,接受了清政府的封爵,过去被准噶尔赶往西方的哈萨克人又陆续返回家园,在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区放牧并定居下来。他们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祖解放后,新疆的哈萨克族聚居区先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7月17日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县,9月30日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1月27日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宗教节日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由于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礼拜寺,许多来源于宗教的风俗习惯已融为生活习俗。肉孜节、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此外,每年春分(公历3月20日或21日)为“纳吾热孜节”,这是哈萨克族独有的节日,意为辞旧岁、迎新年。吃用小麦、青稞、大米、小米、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的:“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祝愿人生平安,牲畜兴旺,庄稼丰收。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白天放牧,夜晚在缀满群星的天穹下守护牲畜。经常注意观察星体变化。掌握了不少天文知识,并制定了自己的历法。哈历有月历(阴历)日历、(阳历)之分。12月为来年公历2月,1月为公历3月。哈萨克人根据自己的历法可较为准确的推算出四季转场、接羔、剪毛、配种及播种谷物的适宜时间,对畜牧生产和群众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哈萨克族人民还吸收汉族中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以此计年,推算年龄,称作“年份”。饮食习惯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习惯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食,饮食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肉食主要有手抓肉、熏肉和灌肠肉。牛奶和羊奶除饮用鲜奶外,还加工成酥油、奶皮子、奶酷、奶疙瘩、奶豆腐和酸奶子等乳制品。马奶和骆驼奶一般都是发酵后当饮料,类似奶酒。粮食为面粉、大米和小米,用它们做烤馕、包尔沙克、油饼、面条、抓饭和塔尔米(小米炒熟后,用奶皮子、奶油混合食用)。在南山地区,有的哈萨克族人还喜欢吃“那仁”饭(乌孜别克族人的常食。即将面条放在肉汤锅里煮熟后,捞在手抓肉上面,用手抓面和肉同食),以此招待客人。东山地区的哈萨克族人喜喝砖茶或茯茶。南山地区的喜喝米芯茶。用这些茶叶煮成的奶茶,醇香可口,是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 哈萨克族非常好客。在草原上,不论相识或陌生人,只要来到毡房,都热情招待,至少要煮一壶奶茶。至亲好友来,还要宰羊招待。主人将放有羊头的熟肉端上后(献羊头是哈萨克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客人将盘内的羊头用刀割下一块面颊肉自吃(席间如有老人,先敬给老人吃),再割下右耳朵给毡房内的最小的孩子吃(以示要小孩听话)。然后把羊头回敬给主人,以表示谢意。接着大家开始食用盘中的
哈萨克族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