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评职称工作总结记者:据说美国大学在评职称时看三项,分别是学术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评定这三个方面能力的主要指标是什么?田晓菲:在评正教授的时候,主要看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情况。学术研究能力则主要看出版情况,出版数量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看质量,看著作出版后的评介和产生的学术影响。教学能力则主要依据历年来的学生评议。社会服务也占一定分量,但是转正之后才更注重,每年做个人总结都要谈到。记者:从您个人的经验和感受看,您认为哈佛在教授职称评定问题上是如何最大限度确保公平和公正的?这样的评定体制能否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田晓菲:评审结果由多人、多方因素决定;职称评定对当事人绝对保密,使校内同事和校外同行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些都是保证公平学术体制的重要基础。但是必须指出,这样的评定体制不是哈佛一所学校所能独力支撑的,而是有赖于大气候、大环境,也就是美国大学整体上学术体制的完善。否则,一两所名牌大学再怎么改善职称评定体制也是没有用的。记者:我们前面谈到,职称评定主要看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但是坦率讲,有没有潜规则?比如年龄、性别、国籍、血统、家庭背景、与单位同事乃至和学术圈内人沟通和相处的能力,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评职称?田晓菲:年龄、性别、国籍、血统、家庭背景,和职称评定没有关系。学术交流与沟通是一回事,人际关系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是一个优秀的学者自然应该具备的,后者在我看来在职称评定里没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人尽可以擅长搞关系,但是如果没有硬功夫,再搞关系也没有用。记者:听说美国高校教师的收入跟他们所在系在全美的排名有关,排名越高,收入就越高,是不是这样?除了职称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教授们的薪水?田晓菲:教师的收入跟他们所在系在全美的排名有关?这我倒没有听说过。但是,每一个职称级别都有相应的薪水。在聘请终身教授时,属于同一个年龄阶段的教授,薪水大致相当。此后,每位教授的薪水每年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是在这些一视同仁的增长之外,每年初我们都要向学校交一份全年个人活动报告,从教学、发表学术著作、参加学术活动,到参加系里和学校里的行政活动,都要一一做出汇报,学校会按照每个人全年的活动总结,决定进一步的薪水增长。据我所知,这和中国有些大学的做法有两点不同:第一,这些汇报全都是不公开的,只有系主任和院长才可以看到,但就连系主任也不知道各位教授们的薪水多少以及每年增长多少;二,学术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数量只是判断一位教授工作的一部分,另外还要看教学质量,特别是要看对系、对学校、以及对专业研究领域作出的社会服务有多少,这包括在系、校内外各种委员会上担任职务,为出版社和学术刊物审阅稿件,等等。交版面费,就给**文;发了论文,就能评职称;职称上去了,种种好处就会跟着来所以,为了得好处就要评职称,想评职称就得**文,论文水平不够就花钱买版面。这是一条可耻的利益链,某些期刊收取版面费是其中一环它因风气败坏而生,又助长了风气败坏。许多人对版面费恨得牙痒痒,最近更是集中声讨。但是,在国际学术期刊行业,收取版面费可以说是一种惯例;世界上许多顶级学术期刊,都对发表的论文收费。惯例传到我们这里怎会变成怪例?记者作了一番探寻。学术期刊收版面费,很正常收取版面费,在许多国际学术期刊是很普通也很正常的一件事。李党生对眼下网友们之于版面费的怨气冲天不以为然。他曾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做过科学编辑,现任我国著名期刊《细胞研究》的常务副主编。参照国际惯例,《细胞研究》不给作者稿费,还反过来收取版面费,400元一页。从2006年至今,这本学术杂志的影响因子从不足3,,在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发表原创论文的147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已堪称权威期刊。李党生坦言,不收版面费,《细胞研究》肯定会有生计问题。一般来说,学术期刊的收入有三个主要来源:发行、广告和版面费;由于非常小众,因此靠发行、广告赚足运营费用,做不到,除了《自然》、《细胞》这样的国际名牌大刊,很少有学术期刊可以离开版面费而活。费收入过日子,但也向论文作者收取彩图费,每幅彩图几百美元,换句话说,作者要分担一点印刷制作的成本。收了钱就发还是给钱也不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支付版面费很正常,因为除了印刷之类的成本,期刊编辑部更为论文付出了不一般的劳动:编辑和编辑部约请的审稿专家,往往独具眼光和见识,会指导作者补充实验、修改论文,对我们搞研究的人,这是在科学上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李党生介绍,编辑部除了办公、印刷等成本,为一篇科学论文发表所提供的服务,也有着相当高的成本:从初选稿件到送请相关专家审稿,从科学编辑到语言修订,以及版面处理,每一项都需要高素质的编辑来做,这样的人才,薪水当然不低。至于国内那些收版面费的期刊,完全是两码事。编辑部不审稿,既根本
记者评职称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