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歌是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侗歌的种类与形态也是丰富多样的。以内容而言,侗歌有古歌、情歌、悲歌、颂歌、知识歌、劝世歌、礼貌歌、说理歌等;以演唱形式来分,又有山歌、河歌、踩堂歌、祭祀歌、琵琶歌、牛腿琴歌、拉山长号与大歌、小歌等诸类。众多歌类中,大歌因其内容广泛,并有着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多声部合唱而最具艺术价值。 大歌侗家人称之为“嘎老”,在侗语中,“嘎”就是歌,而“老”则有着宏大和古老之意。这是一种分高低声部谐唱合唱的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范畴。它是一种合唱,但又与一般的合唱不同。而小歌则是单人演唱,多为山歌、情歌、儿歌、酒歌、琵琶歌等。演唱大歌时,多为一位歌者先领唱几句,然后由众歌手随声合唱。唱大歌其实还有两种分类,也就是声音歌与唱词歌。声音歌只唱出声音却没有歌词,完全是靠喉、鼻音或上下嘴唇的颤动哼出,歌曲多模仿虫鸟的叫声,歌声悠扬婉转,极富感染力。而唱词歌则反映了侗族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歌的特色在于合声,从音程看,大歌的合声有大三度、大小三度,也有纯四度、纯五度,偶尔也有大六度与小七度之分。合声基本上是二部,也有三部和四部的合声。各部旋律不同,一般主旋律在低音部,高声部多为派生旋律。专家们认为,如此复杂的和声音乐,且不用说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所未有,即使是在音乐盛行的西方,也是到了近代才出现。正因为大歌有着如此繁复的复调及和声,其音色之美,让乍一听侗族大歌的世人无不惊叹,有人将其称之为“天籁妙音”,也有人把喻作“天堂的和声”,足见其魅力所在了。高增乡小黄村距从江县城22公里,道路状况极差。这一带的歌曲不仅全国闻名,而且在1996年的欧洲巡回演出中轰动了整个欧洲。在这里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歌,常听到的有情歌,酒歌,祭歌,欢庆歌,拦路歌,送别歌等,当然最具盛名的还要属无伴奏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了。它高低音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男声如江海奔腾,女声似行云流水。侗家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歌,可以说他们就是生活在歌的海洋中。 小黄在黔东南地区还被称为“小香港”,社会风气极其开放。青年男女在街上搂搂抱抱甚至亲嘴是很平常的事。如果你在小黄住下,晚上还可以听到姑娘们的敬酒歌,当然不喝酒是不行的。入夜,姑娘们更是可以坐在你的大腿上为你唱歌。千万别大惊小怪或想入非非,风俗习惯如此。怎么到小黄 需要先到从江县城,从凯里、雷山、榕江、黎平都有车过去。不过,一般情况下,都是从雷山过去,很少有人一口气赶到从江的。岜沙被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崇拜以树为神的,跻身于上海《旅游时报》评选的“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之列。岜沙苗寨,坐落在贵州从江县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00余户。因地处偏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随后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表演民族风情习俗。岜沙的节庆有吃新节。农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家家户户到田里摘取谷穗,去壳成米,煮成稀粥或干饭,与鸭、鱼等祭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进餐。还有芦笙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集体围猪、成
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