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国赵王陵玉片的性质问题
成少钧陈斌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邯郸 056001)
(邯郸市博物馆河北邯郸 056002)
关键词:战国赵王陵玉片尚武观念玉铠甲汉代玉衣
内容提要:本文对赵王陵出土玉片进行分类考察,总结其形制特点,将之与汉代玉衣片和战国燕下都铁胄、秦陵石铠甲以及汉代铁铠甲甲片形制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赵王陵玉片是与汉代玉衣片不同的玉铠甲片,初步解决了赵王陵玉片的性质问题。并从赵国历史上分析以玉铠甲作为殓服的社会原因。同时简要分析了战国玉铠甲和汉代玉衣的发展关系。
1997年10月,邯郸战国赵王陵2号墓发生被盗事件,罪犯共盗出青铜马、金牌饰以及铜铺首、玉片、玉圭等二百余件珍贵文物并贩运出境。1998年5月,这批文物经警方全力侦破后“完璧归赵”,并移交邯郸市博物馆收藏。这批文物以玉片的数量最多,共计178枚,其中较完整的有153枚。这些玉片在被盗、流散的过程中是否有流失、损毁,现在还不太清楚,仅就目前这些有限的数量还难于窥其形制之全貌,但它出土于战国赵王陵墓中,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特别是战国时期赵国贵族的殡葬礼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重要价值和意义当是不言而喻的。有鉴于此,我们又对这些玉片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比较和分析,现试就其性质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请方家指正。
一
目前学界迄今未有文章对赵王陵出土的玉片进行专门的定性研究,但经考察可见,在最近几年基本上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1、有学者根据玉片上的穿孔(据说个别玉片的穿孔上还残留有细小的穿缀铜丝)和类似汉代玉衣片形制等特征,直观地称其为战国时的贵族玉衣,是赵王的殉葬殓服。并称它的发现把我国古代玉衣的使用年代由汉代提前到了战国时期⑴。2、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对这些玉片鉴定后称:赵王陵玉片“玉质优良,形制特殊,琢工精美,与河北省历年出土两汉玉衣不同,是研究战国葬制、琢玉工艺的重要实物。”“这些玉片属古文献记载的‘含珠鳞施’之葬玉,与汉代‘玉匣’(柙)即葬服玉衣之用玉相同。战国时完整的葬服迄未发现,这批玉片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可见,鉴定专家已明确注意到这些玉片和两汉玉衣片形制的差别,并指出这些玉片是与汉代玉衣用途相同的战国葬玉殓服,但并未说明这种殓服的具体形制和意义⑵。3、后来有专家根据赵王陵玉片和汉代玉衣片在
形制上存在的不同特征,对这些玉片的性质提出过质疑,认为这些玉片在形制上与古代的铠甲片具有多方面的共同特点,它极有可能是战国的玉铠甲的甲片⑶。
二
为进一步廓清这一问题,基于以上的不同认识,近来笔者又对玉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比较,并按形制特点将其大致分为六类(见下面分类列表和线图)。其特征可以总结为:1、玉片均为青玉质料。2、目前仅见的这些玉片的形状有长方形、近方形、扇形等三种,其边长均在
~,~。3、玉片大小不一,厚薄不均,边、角斜面宽窄不一,透出加工不够精细的特点。4、每片上均有数量不等的小穿孔,尤以6、8、10孔为多数,且穿孔每两个为一组。5、绝大多数玉片的正面经过抛光处理,正面四边多加工为2、3或4条边斜面,且正、反面均有1、2、4个不等的角斜面。
通过分类考察可以看出,赵王陵玉片与汉代玉衣片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据查,我国汉代玉衣片是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同志在1946年9月
试论战国赵王陵出土玉片性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