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一)自我意识决定心理健康水平(1)潜意识理论(2)人格三分论(本我,自我,超我)(3)性本能理论(4)早期经验论(5)释梦理论日本心理学家前田重治提出的从三种水平的自我看影响心理健康的程度2000年樊富珉等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0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正相关。大学生消极自我概念容易诱发忧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不健康心理(二)自我意识影响人的成就水平导向激励作用自知能从自我实际出发,确定成才目标;自信能调动自身潜能,激发强大动力,迈向成功。自我控制作用有效控制自我,能把握成功;易于情绪化、缺乏毅力,难以成功。内省调节作用遇到问题进行反省,找到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积极行动。即起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作用,走向成功。二、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本我、自我、超我罗杰斯自我的概念:现实的我、未来的我心理学中重要的自我的概念主观我(I)、客观我(Me)理想我、现实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心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的认识和体验社会的自我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三)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渐发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它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少年童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而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自我形象得到良好建立,人就会生活有信心及动力,了解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进一步迈向成熟的阶段。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渐发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它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少年童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而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自我形象得到良好建立,人就会生活有信心及动力,了解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进一步迈向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的形成的三个阶段(奥尔波特)生理的自我(自我意识的产生3岁前)3个月:能辨认自身以外的世界 5个月:略知别人的存在8个月:了解自我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名字会作出反应,但人我不分,物我不分1岁:区分动作和动作对象,认识镜中“我”2岁: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自我概念3岁:自我中心期,“小大人”,常表现出“我要”、“我来”的行为社会的自我(自我的发展3岁---青春期)客观化时期。关注自身以外世界。通过与他人交往,从周围世界寻找榜样,模仿、认同、内化为自身行为,学习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角色,进一步确定自己。心理的自我(自我的成熟青春期---成年)主观化时期。关键期。内在的关注,如“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求独立思考、选择和评价,表现出“逆反”情绪。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合中,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自我的发展历程青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确立的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会经历一个分化——冲突——整合的过程。自我的分化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晚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过程。这时,原来儿童、少年时期“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即主体的“我”(I),也就是“理想我”;另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即客体的我(Me),也就是“现实我”。这种“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标志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开始走向成熟。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奠定了基础。青年自我的发展历程自我的矛盾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大学生是富于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不是一时半刻能消除的,因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表现为内心冲突,甚至出现极大的内心痛苦和强烈的焦虑不安。自我的统一由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大学生迅速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现。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整合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