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我意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
——笛卡尔
终极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去哪里?
请思考:我是谁?
意识的定义: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部。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人的意识。
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与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意识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场所
意识的分类
意识
环境意识
自我意识
主我是积极地知
觉和思考的自我
宾我是被注意、思
考或知觉的客体
主我
I
宾我
Me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
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它
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如果再进一步简
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
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
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
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
的心理系统。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
1、决定个体行为的持续性与合目标性。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3、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自我控制
生理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
英俊、漂亮、有吸引力、迷人、自我悦纳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等的认识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
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心理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
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
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
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三)自我意识发展
从依靠别人的评价转向独立评价;从评价别人转向自我
评价;从具体行动的评价转向运用个性品质评价,从单纯
依靠表面现象与行为的效果转向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
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
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学生对
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
(一)他人的反馈
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
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激励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
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当否定性评价过多
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