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前言武安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武安市是一座县级市,以工业为主,各行业全面发展的新兴城市。它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电力、通讯发达,经济基础较好。身为武安人,你对这片养育我们的热土有多少地了解呢?你热爱它吗?让我们通过这本书《武安历史文化》对它进行一定的了解吧!相信你通过了解你会更加的热爱它,更希望你能够投身到美丽富饶的武安建设中去,为我们的家乡做贡献。 目录湮没的辉煌——历史上的武安君……………………4苏秦……………………………………………………6李牧……………………………………………………15白起……………………………………………………19赵匡胤千里送京娘……………………………………23太极张三丰……………………………………………24地名来历………………………………………………26武安平调………………………………………………28武安落子………………………………………………30湮没的辉煌——历史上的武安君在战国时期,有三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与武安其名有关:一是苏秦,一是白起,一是李牧。他们都曾先后被封过武安君。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苏秦游说六国纵抗秦,赵肃候封其为武安君。 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攻楚拨郢(楚都)封为武安君。赵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赵,李牧率师拒秦,战于肥下(藁城县西古肥子国)获胜,封为武安君。 武安君到底和武安之间有何联系?武安地名是由武安君的封号而来,还是二者是风马牛,毫无关系?史学界目前还没有完论。但不管武安与武安君之间究竟是何关系,作为武安人,不能不应该对历史上的武安君有一些了解。西塞罗说得好“对自己历史一无所知,就是没有长大。除非把人生与自己先辈的生活融为一体进入历史的长河中,不然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呢?” 历史悠悠,大道常行,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征服与反抗,强盛与衰败,苦难与显赫,浪漫与英勇,俯仰之间已作陈迹,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武安君已变得十分陌生而神秘,不止一次,我跋涉于传说为苏秦约六国抗秦之士议事之地的固镇古城遗址的残阳废垒,西风古道之间,徘徊在阳邑后柏山阡岭的古长城城头,抚今追昔,试图回眸历史,追寻武安君的足迹和史实,设想将他们逝去的业绩连同产生这些人物和业绩的社会和时代再现出来将已被人们生命中沉淀的历史内容和功过是非进行总结和评说。 历史是由理性记录的,但更本真的历史,却被记录在历史人物的各种命运际遇中,他们不平凡的经历和巍巍功绩,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时代造就了他们,而在他们身上,时代精神又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因此说,解读他们也就是在解读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从中感悟强盛与衰败的真谛,体味生命的不同形式,思索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苏秦战国最杰出的纵横家苏秦战国中期以后,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和结盟活动明显增加。由于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一些国家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结盟对象,甚至朝秦暮楚,七国之间这种频繁的组合,逐渐产生了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方式,即合纵、连横运动。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即一些弱国结盟,抵抗一个强国,而免遭其兼并,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一个强国拉拢一个或数个弱国来攻击另一个弱国,并达到兼并该弱国的目的。随着合纵连横运动的产生,一批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或在秦楚或在三晋,或在齐燕,终日奔波,演出了一幕幕丰富多彩的历史剧。苏秦便是他们中间最著名的一位。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少时师事鬼谷子。他一开始外出游说列国,便到了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当时秦惠文王新当政,听了他的治国之术,没有发生兴趣,对他说“我听说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改天再说吧,就这样轻易地把他打发掉了。 苏秦不甘心,又将古代帝王以武力得天下的方策汇编成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如此苏秦在秦国又呆了一年。“黑豹之裘弊,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战载他的狼狈相说“赢滕履硚(缠着裹腿布,穿着草鞋),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织(正在织布不下来)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大惭,闭口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于是他连夜翻书,得《太公阳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利其股,血流至踵,这便是成语“锥利股”的来历。 他精读《太公阳符》尽得书中要义,然后将它和自己掌握的各国形势模揣对比,一年之后,天下分合兴亡大势已了然于胸。苏秦自慰道:“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查苏秦所读之书,《史记
武安历史文化 校本课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