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语·里仁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惠。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之于天下也【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论语·里仁第四》)【注释】(1)适:音“笛”,专主也。(2)莫:不。(3)义:适宜、妥当。(4)比:依照。【语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绝对如此的标准,也没有绝对不可如此的标准,就是依照义去衡量。”【研析】本章谈论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点:“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也没有绝对的条条框框,就是依照是否符合“义”来作取舍的衡量。【历史故事】范滂别母苏东坡幼年的时候是由他的母亲启蒙读书的,九岁时,苏母教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时,不禁叹息起来,于是苏东坡问其母说:“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以后苏东坡以天下为己任,遇苦厄而不悔的用世之意,是深受范滂影响并以之为典范的,那么范滂是何许人?苏氏母子感慨的又是什么呢?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是后汉时代嫉恶如仇、忧国忧民的气节之士,有澄清天下之志。时冀州大饥,盗贼四起,可官吏却置百姓死生于不顾,继续巧取豪夺。朝廷委派范滂去查处贪官。当时,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冀州边境,当地的官吏自知罪责难逃,纷纷望风解印而去。两年后,范滂因政绩卓著,被任命为光禄勋主事。范滂的官职始终不大,任汝南郡功曹时,抑制豪强,制裁不轨,结交士人,反对宦官。后来,范滂成为太尉黄琼的属下。专门监督官吏的行为。范滂不计个人得失,一连弹劾刺史以及豪权高官二十余人。有位尚书责备范滂,怀疑他有私怨。范滂说,我所以这么做,决不是为了私怨,是情况很严重,所以先举所急,我听说农夫除杂草,嘉榖必茂,忠臣除奸佞,王道可清。如果发现核查的事实有出入,我甘愿受到处罚。尚书无言以对。汉灵帝建宁二年,宦官专权,大诛党人。作为清流派人物的范滂早已经罢官在家。当时督邮吴导奉诏索拿范滂,来到汝南,竟伏床大哭。范滂知道是为自己而来的,遂投案。汝南县令郭揖印绶丢弃一旁,要和范滂一起滂一起逃亡。范滂道:“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时老母在堂,遂于老母诀别说:“仲博(滂弟)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滂母道:“汝今得与李、杜(指李膺、杜密,皆当世名士,亦同时被征身亡)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诲。尔后,他站起来对儿子说:“我要教你作恶,可是恶是不能做的;我要教你为善,可是我生平并没有作过恶,却得到了这样的下场。”说着,他身边的人都哭成了一片。最后范滂从容的跟着督邮一起赴京师,不久,死在监狱里,当时年仅三十三岁。时都能慷慨激昂,倍增豪气!范母如此胸襟,范滂如此从容,虽历万年,而依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原文】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论语·里仁第四》)【注释】(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语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里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