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捷及其诗歌创作一、诗人生平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1923年出生在江苏一个铁路职工家庭,读过小学,1937年流亡武汉,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入党,不满15岁。1940年到延安,当过文工团的演员,演过话剧,但最终没有成为出色的演员,却喜欢上了文学,成为当代著名诗人。他1944年开始写作,写过不少小说、诗歌、散文、秧歌剧,但是没有产生广泛影响。建者,新华社西北总社采访主任,1952年担任了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还担任过兰州作协副主席。在新疆的生活,是他人生和创作的新起点,少数民族的开朗豪爽、能歌善舞深深感染了他,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他写下一组诗,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个诗集《天山牧歌》,诗集发表以后,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闻捷因此成名。1958年闻捷落户甘肃,出版了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东风吹动黄河浪》。从1957年以后,他就开始从事专业写作,写短诗的同时,他开始着手写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反映新疆巴里坤草原上哈萨克人的一场叛乱以及平叛过程。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出版了第二部《叛乱的草原》,第三部《静静的巴里坤》只写了部分章节,文革就开始了,部分诗稿散失,下落不明。文革中,他被打成了“叛徒”、“反革命”、“黑线宝塔尖上的黑诗人”,被隔离、批斗、关监狱,并且株连了全家,妻子被迫害致死,两个女儿被下放到黑龙江农场。他出狱以后,看到妻离子散,内心凄楚万分,但是还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没想到,1970年底,张春桥亲自批示,揪斗闻捷,用更残酷的手段侮辱他的感情和人格。1971年1月13日,闻捷含愤自杀。终年47岁。他自杀的当天,正是上海市委书记上任的日子,闻捷的死激怒了他们,于是召开声讨会声讨闻捷的死,并进一步迫害他的子女,没收了他的住房和藏书。1978年上海文化局给闻捷平反昭雪,上海文联、作协给他开了追悼会。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闻捷诗选》,以此纪念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二、闻捷的诗歌分析:(一)、1、《天山牧歌》《天山牧歌》是闻捷的第一个诗集,也是他抒情诗的代表作,代表他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其中所收的诗,都是1951—1955年间写的包括4组抒情诗,《天山牧歌》包括四个组诗:《天山牧歌》、《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博斯腾湖畔》和一组散文诗和一首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吐鲁番情歌》是最先引起诗坛轰动的是一个组诗,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美的情歌。具有浓厚的牧歌色彩。一共包括7首短诗《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金色的麦田》、《告诉我》、《种瓜姑娘》。内容: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场景描写吐鲁番地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劳动与爱情生活。格调:柔和、轻快、朴实、诙谐。广为传诵的有《苹果树下》和《葡萄成熟了》等。《天山牧歌》的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情节”,作者把生活事件和画面提炼得单纯、和谐,并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聚居在天山脚下、和硕草原、吐鲁番盆地和博斯腾湖畔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生活情景,抒发对于新生活的浓烈情思。这些抒情诗,深入到兄弟民族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因生活剧变而在思想感情中萌发的新的因素:对祖国的忠诚,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以及纯真的爱情。在《天山牧歌》中,爱情诗占
闻捷及其诗歌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