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今福建省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善于独立思考,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45岁为官,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46岁——75岁,隐居著述讲学,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以来的理学,1602年因思想离经叛道被朝廷逮捕下狱,用剃刀自杀李贽思想: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思想,强调人欲的合理性,肯定“好货”、“好色”是人之常情,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其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后代对他的评价。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尤其是文学家,对李贽评价极高。如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唯情论文学主张,受李贽的“童心说”影响极大。而正统儒家学者对李贽多持批评态度,《四库全书》的编者视李贽为洪水猛兽,说:“贽书皆狂悖乖谬……不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课文研读自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西厢》,矮人何辩也?二、解释句中标记的字词:?,于是发而为言语。,决定目之为经矣。。表假设的连词,如果表修饰关系,不译;后两个表承接关系,不译表转折关系,反而三、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和意义:,全不复有初矣。,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之为心也。“童心”的原因,指出丧失“童心”的危害。“童心”。,指出天下至文皆出童心。。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主旨思考辩论李贽的《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这是针对盲目信从儒家经典的态度而言的,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
童心说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