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9年4月《现代商业》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胡喆
【摘要】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情况下存在难点,并且当前还存在世界性的会计信息失真难题,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积极研究公允价值及其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有助于维护入世后我国的经济利益,完善我国现行会计标准和独立审计准则、改进财务报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从而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企业会计准则,计量属性
财政部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价值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能够更多地反映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价值相关的信息,大大提升财务信息的有用性。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当价格上涨时,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价值都会被低估,这种报表不能揭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对决策可能不相关。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比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等,其提供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符合配比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够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利润的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进行的。如果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则收入按现行价格,即公允价值计量,而成本、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属性上存在差异,因此而造成的价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所以,对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科学合理。
二、公允价值容易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原因分析
公允价值是在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基于交易而产生的交换价格。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然而,在各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大大超出了交易范围,它不仅应用于初始计量,还应用于后续新起点计量,而后续新起点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某些时候,资产或负债即便是有交换并形成了一个交换价格,也不一定存在着活跃的市场和可观察的市场价格,而是基于交换双方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评价,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其中包含成本累计价值、有效清偿价值、在用价值以及特定主体价值等。这些计量基础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加入了非市场的评价。另外,公允价值的核心——现值技术,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可见,公允价值就其目的来说,本应是寻求一种客观的价值,即使用价值,然而客观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而且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应用也考虑并认可了交易各方或评价主体主观判断的影响。所以,公允价值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一种效用价值,而这正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容易造成资本市场混乱以及在应用中面临困难的根本原因。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企业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