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后现代主义”在今天已不是最时髦的标签,但是,人们似乎一时也难以找到超越它的概念。对于中国设计界来说,后现代主义或多或少还是一种新东西。这种新东西中到底潜藏着什么样的观念和立场,其中又有哪些可供我们参考借鉴,这一切仍然有待于理论界去总结和反省。笔者不赞同对源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进行简单的风格上的抄袭和摹仿,而希望能由后现代建筑及后现代产品设计在西方的早期发展入手,努力挖掘出距离我们最近的这一西方设计运动所蕴藏的思想含义。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折衷调和,玩世不恭,没一点正经,但从其思想背景来看,它又是严肃认真的。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源起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敏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一、后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对话建筑是艺术和设计中对生活影响最大者,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与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MateiCalinescu)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早获得比较直观可信而且有影响力的定义,与文学和哲学并不相干……正是建筑把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拽出云层,带到地上,使之进入了可见的领域”〔1〕。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有: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196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的《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奥尔多·罗西(AldoRossi)的《城市建筑学》(1966)和哈珊·法西(HassanFathy)的《贫民建筑》(1969)。在《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雅各布斯批评了现代主义城市改造方案的死板和单调,她认为城市生活是多元化的,旧日的街道,往昔的建筑,自有其不可磨灭的生机和活力。文丘里早年曾到意大利学习,在那里,他陶醉于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并由此认识到建筑史的重要性。据说,当时美国的大多数建筑学院在格罗皮乌斯的影响下不开设建筑史课,文丘里痛心地感到,可能就是因为缺乏历史知识,所以才使得乏味的国际主义风格大行其道。为了反对“正统的现代建筑”,文丘里主张凌乱的活力胜过表面的统一,丰富性胜过一目了然,兼收并蓄(both-and)胜过非此即彼(either-or)。在《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他还指出,简单化的城市规划不足以应付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建筑师必须致力于发展多功能项目。在这本书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一书中,文丘里与雅各布斯采取相近的立场,认为建筑师不应主观地设想一个乌托邦方案,而应考虑和尊重那些已然存在的东西〔2〕。以多元化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纯粹”,以现实的复杂性来对抗乌托邦式的“理想”,以历史的延续性来对抗先锋派的“断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